1 |
中華民國來源所得認定標準之研究兼論所得稅法第八條之適用性劉祺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與國間之跨國服務日益頻繁,於是乎各式各樣跨越國境交易的租稅問題衍然而生。就目前而言國際間的租稅法規範,並未涵蓋有關跨越國境網際網路交易所衍生租稅問題之各國課稅管轄權。
再就實務上而言,跨越交易所衍生之營業利潤、權利金、勞務所得及其他所得之所得類別歸屬與所得來源認定也日益重要。我國現行法令關於所得來源之認定標準,僅於所得稅法第八條定有規範,惟與OECD、UN等國際組織及美、日、加、德、法等先進國家比較實嫌簡略,不足以應付諸如日漸增多的「電子商務跨國服務活動」所衍生之所得歸屬與稅負課徵問題,其最大困難處係當套用跨國服務交易於現行租稅架構時,目前法令是否可適用亦或須重新修定。
本研究主要是藉由先進國家、國際組織對所得來源之認定標準與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作比較分析,提出就跨國服務交易符合中華民國來源所得現行租稅架構之相關稅法條文並對現行租稅規範提出改進建議,以提昇稽徵作業績效,進而達到杜絕利用稅法規定不明確處以避稅之情況,以符合租稅公平性、中立性原則。
分析結果發現,就現行課稅制度而言,我國之營利事業係採屬人兼屬地主義原則,亦即居住者就全球所得課稅,非居住者僅就境內來源所得課稅,「跨國服務」交易所產生之所得在我國所得稅法第八條第3、7、9、11款等已定有相關規範,就現行稅法規範應可適用。而就跨國服務所衍生之所得而言,在實務課徵上,稅捐稽徵機關有將其核定為「其他收益」之現象,惟因所得類別之歸屬與民間企業認定不同,經常引起雙方爭議,稅捐稽徵機關逕依「其他收益」之取得地發生於我國境內即將其視為中華民國來源所得課稅,與OECD稅約範本之國際常例不符。
再者,現行稅制有關中華民國所得來源之認定,僅於第八條定有規範惟其部份條款規範,實不足以應付跨國服務交易所衍生之租稅問題,又本文案例探討發現:因國際間跨國服務日益盛行,對所得來源之認定標準及所得類別歸屬認定不同,所引發之情況如下:1.二國間因對所得來源之認定標準不同,因而發生國際間重複課稅的現象, 2.在國際電子網路交易日益熱絡下,使得所得類別歸屬日益模糊化,如電腦軟體之交易所得可視為權利金所得,亦可視為勞務所得,二國間因對所得類別歸屬定義不同,形成對所得來源之認定標準之適用不同,亦可能造成國際間重複課稅情況。
綜合以上重要研究發現,並經廣泛分析比較有關國內外文獻及稅法資料之後,本文提出下列幾項研究建議:
一、 有關電子商務所衍生之跨國服務交易所得部份之稅制改進建議:
有關勞務報酬應以勞務提供地或效益地(對該國經濟產生直接利益)於我國境內,即屬我國來源所得為認定標準;將經OECD認定為權利金性質之電子商務交易型態項目,列入我國所得稅法並加以明確規範;為減少所得稅重複課稅的現象,可引用「國外稅額扣抵」之限額扣抵方式及國際間租稅協定之簽訂方式;為避免因勞務及權利金所得類別歸屬不明,宜於所得稅法第八條內容中明定對勞務及權利金所得之定義;有關外國公司在中華民國境內來源所得之認定標準宜先判斷所得類別之歸屬,再判斷來源國之歸屬;國內企業出售予外國企業之無形資產所產生之報酬,宜先判斷此出售無形資產之合約係為授權契約或為買賣契約,再歸類為權利金所得或財產交易所得;跨國經濟行為日益頻繁,所產生之相關租稅問題,如我國稅法之規定尚不能涵蓋時,對於相關個案宜採個別認定法。
二、一般性建議:
宜於解釋函中明訂依合約判定技術服務內容所屬之所得類別,再依所得稅法第八條之認定標準,判定是否屬中華民國來源所得 (財政部84/06/21台財稅字第841629949號函);臺灣地區人民被派赴境外分支機構、分公司或辦事處服務(境外提供勞務),自境內機構、公司取得之報酬,宜以在境外居留期間天數,認定是否經常居住境外,作為應否課稅之標準;依據OECD稅約範本第七條中勞務所得之定義,一國對源自該國境內辦事處所產生之所得擁有課稅管轄權,宜比照國際常例,即各國對「居住者」之認定標準,以在該國是否居留滿183天判定是否屬經常居住者,而對其擁有課稅管轄權。
三、 所得稅法第八條修正改進建議:
外國公司之主事務所或總管理處設於我國境內,雖未依我國公司法設立登記,亦應以國內公司認定課稅;關於勞務部份於境內部份於境外提供者,就須以時間為基準畫分並依比例計算其所得;取自一源自我國境內之營業行為所產生所得而支付之利息之外國公司,依比例計算之所得仍屬我國來源所得;於所得稅法第八條增列「船舶或飛機勞務所得」及「國際通訊所得」。
關鍵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跨國服務課稅、電子商務服務課稅
|
2 |
我國金融商品稅負之探索劉韋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實質課稅原則為租稅法之重要原則,本論文經由以下個案,探討稅捐稽徵機關以往對實質課稅原則之運用。
一、稅務稽徵機關以實質課稅為由否准四大金融業以債券前手息扣繳稅款抵繳其營利事業所得稅,何謂實質課稅原則?租稅法律主義與實質課稅原則應如何調和?
二、從認購(售)權證成本之發生成因、課稅爭議之歷史沿革、並從徵納雙方對所得稅法之見解,探討實質課稅原則與租稅法律主義之競合。
三、複委託交易個案之探討-此處探討現行涉外所得課稅規定是否有不妥之處。
四、未來即將上市之海外來台第一上市股票、跨境ETF與新上市之指數型權證可能稅賦之探討-由相類似國內金融商品之課稅規定分析,探討稅負上是否具有一致性。
本研究建議:
一、稅捐稽徵機關應履行探究經濟實質之義務,方可主張實質課稅。
二、給付國外勞務報酬是否課稅應以實質認定,建議應定性為所得稅法第8條第9款之所得,並就在台固定營業場所或營業代理人之情形實質認定,以兼顧課稅要件明確與實質課稅精神。
三、應明文闡述支付國外券商複委託交易手續費屬營業稅課稅範圍之判定標準,以符合租稅法律主義之規範。
四、金融商品之課稅架構,應謹守租稅中立原則,保持一致性,避免對特定金融商品做特殊解釋。 / This research explored four cases in order to find out how the tax authority applies “substance versus form doctrine” in the some disputes.
1.The right to claim tax credit for withholding tax derived from bond interest had been long disputed. Can we say the tax authority’s view is "substance over form"? Did the amended Income Tax Act on 2007 solve the said dispute?
2.On the contrary, the tax authority isn’t in the view of "substance over form" for the tax deduction of hedge cost by warrant issuer. This study summary several Administrative Court adjudications to explore each party’s view. Can "substance over form" govern” “taxation by law“?
3.Securities firms conducting the business of accepting orders to trade foreign securities involve VAT and source income issues. This study addresses why the tax disputes arise and how to solve them.
4.This study also analyzes investors’ possible tax liability of coming List Securities by Foreign Issuers, Offshore ETF and newly Index Warrant.
The suggestions in the above cases are as follows.
1.The tax authority should fulfill its duty to find out the economical substance then has a right disallow tax evasion.
2.The principles for determining Taiwan source income can adopt PE and business agent concept to mitig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tax payers and tax authority.
3.The tax authority should interpret the criteria why offshore securities firms’ services should impose VAT.
4.The tax authority should be in the view of "substance over form" and maintain consistency while issuing tax ruling.
|
Page generated in 0.01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