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當代佛教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以法鼓山台北文山區助念組為例

李明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時代的變遷,死亡的課題逐漸受到重視,如何善終是廣受討論的課題。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人體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組成,當壽命即將結束時,四大會逐漸分離。除了四大分解所產生的痛苦之外,人可能也會有彌留的現象,或是對世間迷戀而抗拒即將死亡的事實。此時需要以佛法及助念安住臨終者或亡者的心,使其保持正念。 聖嚴法師最常提到的一句話是「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因社會大眾對於佛法有諸多誤解,因而建立法鼓山,期望將佛法推廣至社會上每個角落。法鼓山體系有許多護法單位,助念團亦為其中之一,所負責的是人生的最後階段。法鼓山是為一個教育團體,所做的事皆有教育及關懷的功能,大事關懷以關懷完成教育的功能,以教育達成關懷的任務。 法鼓山成立助念團後,台灣各地區亦紛紛成立助念組,本論文針對台北文山地區的助念組組織及運作進行探究。加入助念組的成員多有過親人往生的經歷,在受過大事關懷的課程培訓後及實際參與助念及佛化奠祭後,對於人的生死觀念有了轉變。受到傳統社會的影響,許多人對於生死大事鮮少談論,透過大事關懷的培訓,學員了解到這不再是個禁忌,了解親人想法與及早準備方可避免遺憾。相較於民間傳統喪葬儀式,佛化奠祭強調往生者進入另一期生命的起點,因此在會場裡是肅穆、莊嚴、隆重的佛事而不是喪事。

Page generated in 0.02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