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晚明傅一臣《蘇門嘯》劇作之研究梁瓊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中國戲曲史上,明雜劇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它不僅上承元代的北曲雜劇,而且創造性的變出了「南雜劇」,下開清人雜劇的新路。由研究資料可知,明雜劇的作品數量超過了元代雜劇和南戲的總和。 由此可知雜劇入明後並未消沉,而是繼續沿著自己的道路向前發展。徐子方先生指出雜劇入明後經歷了兩次根本性的轉變,即由平民化而貴族化、由貴族化而文人化,這就形成了明雜劇歷來兩種分期之說:明初的宮廷北雜劇與明中後期的文人南雜劇。
在眾多的晚明雜劇作品中,有一人創作了十二本雜劇,而且這十二本雜劇都是由凌濛初所著的《二拍》話本小說改編的,但歷來卻鮮少為人注意,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和評論,此人是傅一臣。傅一臣,字青眉,號無技,別署西泠野史。浙江杭縣人。他的雜劇作品共十二種,總題曰「蘇門嘯」。《蘇門嘯》十二本劇作均由話本小說改編,中國古代的小說和戲曲是有著親密血緣關係的兩大文類,它們在題材內容、文體形態、敘事技巧與審美特徵等方面,都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關係。在題材內容方面,一方面,戲曲靠小說為其劇本提供敘事內容,另一方面,小說除了坊間刻書出售,其內容絕大多數是通過戲曲和說唱得以傳播,所以二者可說是關係密切;在文體型態方面,小說使用的是書面文字,書面文字告訴人們的是意義,讀者的思考通過這些文字概念而轉化為所能理解的事物意義,但小說中冗長的描繪在戲曲藝術中則轉換為演員的直觀展示,這就帶出小說與戲曲藝術型態最大的不同在於:戲曲具有「劇場性」。 不同的文體型態進一步造就了二者各自的敘事技巧和審美特徵,即使是相同的題材,在小說家和劇作家的筆下,將可能引出兩種完全不同的讀者感受和文學傳播效應。
綜上所述,《蘇門嘯》的創作態度是感於現實而抒發心志的,這比起單純娛樂觀眾而創作的戲曲作品,又轉出了另一層次,但歷來卻無人注意,故筆者希望能對《蘇門嘯》劇作進行研究。再者,傅一臣的《蘇門嘯》劇作皆是從凌濛初《拍案驚奇》初二刻中抽取十二則故事敷演而出,當戲曲意圖改編自同題材的話本小說時,帶給讀者的文學感受想必與閱讀話本小說不同,筆者希冀將更動後的戲曲作品作為研究主體,藉以觀察《蘇門嘯》在戲曲藝術上的獨特性。
|
Page generated in 0.02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