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由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發展來看「廢除八敬法運動」

李翎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3月31日於財團法人弘誓基金會所主辦的「第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弘誓基金會的創辦人─釋昭慧法師率領八位法師居士代表上台,公開朗讀「廢除八敬法宣言」,並一一撕毀「八敬法」條文,將廢除八敬法運動推至高潮,導致教界與社會強大的迴響,並引起各界熱烈的討論,為台灣佛教史寫下了新的一頁。「八敬法」是佛陀創立僧團初期允許女性出家所制訂的戒律,縱觀佛教發展傳佈至今歷時二千五百多年,台灣佛教界竟然產生了「公然」廢除八敬法的運動,而且由一位比丘尼倡導,為什麼因緣會成熟在此時此地?其代表義意為何? 本論文試圖將「廢除八敬法運動」置於台灣比丘尼女權發展的脈絡下來加以探討,在佛教與女權論述方面,先探討西方佛教與女權相關理論的研究,進而從中歸納出的適用於檢視佛教女權發展的項度,將之應用於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發展的論析上,建構台灣比丘尼佛教女權發展的論述。本研究範圍,在對象上,以台灣比丘尼為論述中心,在時間上,從清末佛教傳入台灣後至2001年「廢除八敬法運動」,其間以台灣光復(1945年)及解除戒嚴(1987年)為區隔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加以論述,輔以「資源分配」、「組織分工」、「意識形態」三個主要面向,來檢視佛教與女權的關係,藉由探討台灣佛教發展各時期佛教出家女性所處的情境,來說明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的發展脈絡,並將「廢除八敬法運動」置於此一背景下進一步闡述「廢除八敬法」的意義與影響。

Page generated in 0.02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