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六朝物色觀研究──從「感物」到「體物」的詩歌發展

江明玲, Ching, Ming-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情景」課題是中國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中重要的理論與觀念。六朝時期,「情景」理論是在「物色」為主軸的討論中逐步展開的,因此,欲對六朝文學中「情景交融」相關問題有所了解,則文學理論中的物色論可為線索。不過,本篇論文雖以物色論為線索,卻不以物色論的深究為宗旨,而是在物色論的探照下,觀照六朝詩人應對物色的態度,以及因為應對態度所形成的創作態度以及作品內涵的差異。創作者應對物色的態度可名之曰「物色觀」,物色觀是作品中物色描寫與景物呈現的基因,所以,物色觀的研究是針對文學作品所作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則又是鎖定詩歌所作的考察。 在綜合陸機、劉勰、鍾嶸三人的說法後,發現六朝的物色論有以「感物」和「體物」區分創作者物色觀之意,並且,六朝的詩歌也有由「感物吟志」向「體物寫志」發展之趨勢。因此,本文以「感物」、「體物」二詞作為論述的標題,探討六朝詩人的物色觀,並交代六朝詩歌中有關物色描寫的演變。其中第一章是緒論,包括研究旨趣、理論回顧以及六朝詩歌發展的大體鉤勒;第二章、第五章分論「感物」與「體物」在內涵、物我關係、審美特質上的特徵;第三章分從「玄理」與「形似」兩個面向,考察「感物」向「體物」過渡的軌轍;第四章則是以深具過渡色彩的〈蘭亭詩〉,印證「感物」向「體物」的發展;第六章為結論,除總論六朝詩歌由「感物」向「體物」發展的實質與意義外,又特別從物色的角度對六朝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議題﹝諸如:詩歌賦化現象、〈蘭亭詩〉在六朝詩歌史上的意義、玄言詩的歷史評價以及詠物詩在齊、梁盛行的內在邏輯﹞作一文學史的觀照。

Page generated in 0.01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