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股票市場選舉行情的政經分析

鄧晏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民黨政府自從一九四九年遷台以後,對台灣實施了四十年的威權統治,直到近十多年來,才逐步開放民主化的腳步。對國民黨政權而言,在統治的過程中,首先會遇到的就是被統治者對其合法性與正當性的質疑與挑戰。因此,如何增加其政權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使其統治型態與勢力能夠穩固,便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一方面,經由台灣化和本土化的過程,吸收台籍菁英人士;另一方面,藉由中央與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開放,獲得「由下而上」的正當性。 對執政黨而言,在開放選舉競爭後,還要盡力去維護選民對其政權的支持,而經濟層面的誘因將是影響選民支持的最佳方式。對於擁有龐大行政資源的國民黨而言,透過對股票市場的干預是獲取選民支持的最方便的管道。 從利多政策的性質,我們可以將利多政策分為兩類:貨幣性利多政策與財政性利多政策。貨幣性利多政策包含:調降存款準備率,調降重貼現率與調低利率。財政性利多政策包含:調降證券交易稅與證券交易所得稅,調整漲跌幅度限制,調整信用交易之融資成數與融券保證金比率。 在本文的分析中,我們發現貨幣性的利多政策較財政性的利多政策更常使用。此外,從不同的政策間,藉著比較對股市所產生的影響,我們發現:不論是利多的貨幣政策或利多的財政政策,其短期效果都非常有限,頂多只能發揮2、3天的效果而已,以調整存款準備率為最佳,其次是調整重貼現率與利率、調整證交稅與證所稅和調整信用交易比例,以調整單日漲跌幅限制為最差。 從過去學者們對歷次選舉政黨獲選因素的分析,選民在形成投票決定時,多以「候選人因素」作為最重要的考量,再輔以「政黨認同」、「議題因素」及其它的因素作為考慮。然而就本文探討的重心而言,「股票市場的利多政策」僅能算是「議題因素」中的「經濟性議題」,很顯然的,這不是這段期間內決定選民行為的主要因素。 從「國民黨利用利多政策,掩護出脫黨營事業持股,募集選舉資金」來進行檢驗,我們發現:國民黨申報持股轉讓的時間與股價高點時間高度契合,在考量「選舉年」的因素下,更為明顯。 從申報持股轉讓與選舉週期的時間關係來看,在選舉年的時候,國民黨的申報轉讓動作集中於選舉前的十個月到選舉前三個月的時間。另外,從申報持股轉讓與利多政策施放的時間關係來看,在利多政策出現後的三到六個月,是國民黨密集申報持股轉讓的時間。所以,我們聲稱「國民黨利用股票市場利多政策的施放,藉機籌措黨務經費和選舉資金」的命題是成立的。 從利多政策大多集中於選舉前三個月到選舉前五個月施放的時間點來看,再加上對股票價格的預期,我們可以說:選舉前三到五個月施放的利多政策,營造了選舉後三到六個月的股市行情。 換句話說,國民黨籌措選舉資金的模式就是:在選舉前六個月,逐漸施放利多政策,在刺激股市加權指數走高的同時,進行申報轉讓持股,將選前申報轉讓持股所得到的資進轉入選戰的工作所需;但是,由於大量的持股轉讓,必然會影響加權指數,所以在選舉前一個月時,再配合最後一波的利多政策施放,使加權指數維持比較好看的點數,也附帶加強選民對執政黨處理經濟事物能力的印象;在選舉過後的三到六個月期間,選舉前的利多政策發酵,對經濟成長產生正面的推動效果時,則進行另一次的選後持股申報轉讓。

Page generated in 0.02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