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6
  • 6
  • 6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政治景氣循環對臺灣地方福利財政之衝擊

鄭雅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民主意識高的社會,各政黨高喊「福利國家」,作為競選策略。曾幾何時,已演變成「福利國家」到「政策買票」。一次又一次的選舉,挾帶出一張又一張的競選支票,各項社會福利猶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各政黨競相以社會福利政策為訴求,各候選人為討好選民,往往以從操控財政政策、政府預算上著手。此種這種伴隨著選舉使得政府財政隨之波動的現象成為「政治景氣循環」(Political Business Cycle)。在這樣的選舉洗禮下,我國的社會福利呈現出怎樣的面貌?本文針對台灣地區民國87年至民國95年間23縣市的統計資料進行迴歸分析,說明政治景氣循環對臺灣地方社會福利之衝擊。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首先驗證臺灣地區社會福利發展確實隨著選舉循環波動,符合呼應著投機派政治理論循環的推論及Schulats(1995)、Clark、Reichert、Lomas and Parker(1998)提出的政府藉由選舉政策操控地方經濟的論點。其次,我國地方社會福利支出具有明顯的地方特定效果與時間效果。實證分析闡明社會福利支出確實存在嚴重的地區間的差距,產生水平不平衡的情形。以新竹縣、台北市、基隆市相對於其他轄區社會福利支出較多,推估可能為人文地理與經濟發展情況均較其他轄區進步的地方無法量化之特質所影響。再以透過時間效果分析顯示社會福利支出易受政策的變動與總體景氣之影響。 最後,本文採用三項政事別支出等統計模型證明在大舉擴張社會福利支出之際,嚴重排擠他項重要政經支出。
2

台灣股票市場選舉行情的政經分析

鄧晏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民黨政府自從一九四九年遷台以後,對台灣實施了四十年的威權統治,直到近十多年來,才逐步開放民主化的腳步。對國民黨政權而言,在統治的過程中,首先會遇到的就是被統治者對其合法性與正當性的質疑與挑戰。因此,如何增加其政權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使其統治型態與勢力能夠穩固,便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一方面,經由台灣化和本土化的過程,吸收台籍菁英人士;另一方面,藉由中央與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開放,獲得「由下而上」的正當性。 對執政黨而言,在開放選舉競爭後,還要盡力去維護選民對其政權的支持,而經濟層面的誘因將是影響選民支持的最佳方式。對於擁有龐大行政資源的國民黨而言,透過對股票市場的干預是獲取選民支持的最方便的管道。 從利多政策的性質,我們可以將利多政策分為兩類:貨幣性利多政策與財政性利多政策。貨幣性利多政策包含:調降存款準備率,調降重貼現率與調低利率。財政性利多政策包含:調降證券交易稅與證券交易所得稅,調整漲跌幅度限制,調整信用交易之融資成數與融券保證金比率。 在本文的分析中,我們發現貨幣性的利多政策較財政性的利多政策更常使用。此外,從不同的政策間,藉著比較對股市所產生的影響,我們發現:不論是利多的貨幣政策或利多的財政政策,其短期效果都非常有限,頂多只能發揮2、3天的效果而已,以調整存款準備率為最佳,其次是調整重貼現率與利率、調整證交稅與證所稅和調整信用交易比例,以調整單日漲跌幅限制為最差。 從過去學者們對歷次選舉政黨獲選因素的分析,選民在形成投票決定時,多以「候選人因素」作為最重要的考量,再輔以「政黨認同」、「議題因素」及其它的因素作為考慮。然而就本文探討的重心而言,「股票市場的利多政策」僅能算是「議題因素」中的「經濟性議題」,很顯然的,這不是這段期間內決定選民行為的主要因素。 從「國民黨利用利多政策,掩護出脫黨營事業持股,募集選舉資金」來進行檢驗,我們發現:國民黨申報持股轉讓的時間與股價高點時間高度契合,在考量「選舉年」的因素下,更為明顯。 從申報持股轉讓與選舉週期的時間關係來看,在選舉年的時候,國民黨的申報轉讓動作集中於選舉前的十個月到選舉前三個月的時間。另外,從申報持股轉讓與利多政策施放的時間關係來看,在利多政策出現後的三到六個月,是國民黨密集申報持股轉讓的時間。所以,我們聲稱「國民黨利用股票市場利多政策的施放,藉機籌措黨務經費和選舉資金」的命題是成立的。 從利多政策大多集中於選舉前三個月到選舉前五個月施放的時間點來看,再加上對股票價格的預期,我們可以說:選舉前三到五個月施放的利多政策,營造了選舉後三到六個月的股市行情。 換句話說,國民黨籌措選舉資金的模式就是:在選舉前六個月,逐漸施放利多政策,在刺激股市加權指數走高的同時,進行申報轉讓持股,將選前申報轉讓持股所得到的資進轉入選戰的工作所需;但是,由於大量的持股轉讓,必然會影響加權指數,所以在選舉前一個月時,再配合最後一波的利多政策施放,使加權指數維持比較好看的點數,也附帶加強選民對執政黨處理經濟事物能力的印象;在選舉過後的三到六個月期間,選舉前的利多政策發酵,對經濟成長產生正面的推動效果時,則進行另一次的選後持股申報轉讓。
3

從公共選擇觀點探討土地稅稅基之評定

張瑞真, Chang Ju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研究運用公共選擇觀點建立理論模型,探討政府組織之政治家與官僚之互動,並分析經濟發展、房地產景氣等經濟變數與政治過程中人為干預之政策變數對土地稅稅基之影響,其次利用追蹤資料之迴歸模型,檢定理論模型之推論及分析政治景氣循環現象,並提出改進土地稅稅基評定制度之參考點。 本研究發現,當政治家主導評定過程時,理論模型推導出經濟變數對土地稅稅基有正向影響,人為干預之政策變數對土地稅稅基產生不利影響,並於實證上以台灣省21個縣市,民國76年至民國90年之追蹤資料迴歸分析,證實本研究理論模型之推論,即第一任政治家於選後藉由繁榮地方建設,回饋選民和利益團體於選票上之支持,欲連任之政治家於選前一年和選舉年,透過減輕選民和利益團體土地稅負擔,達到連任之目標,產生土地稅稅基之政治景氣循環現象,尤其是選舉競爭程度愈激烈,愈有誘因操控土地稅稅基之評定。 綜合上述之分析結果可解釋,當政府的力量未受適當規範及運作過程中制度的缺失,排擠了技術官僚查估地價之專業,產生歷年來土地稅稅基偏低之鎖進效果,欲改善現行規則,需以漸進方式為之。短期而言,(1)藉由資訊的公開,改變經濟與政治相對價格,進而影響政治家與官僚個人偏好的改變;(2)藉由誘因機制,誘使土地稅稅基提高;(3)藉由技術的更新,促進政府組織的改良。長期而言,參考日韓經驗,建立合理有效之土地稅稅基評定制度。 關鍵詞: 公共選擇、政治景氣循環、土地稅稅基、政治家、官僚、經濟變數和政策變數
4

地方派系、選舉與補助款之研究-以嘉義縣為個案分析 / Local Faction, Voting and Grant.

劉旭清, Liu, Shih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鄉鎮市財政狀況不佳,多須仰賴上級政府補助的情形已存在許久,本研究的目的即以嘉義縣十八鄉鎮(市)為對象,探討縣政府對鄉鎮(市)公所的補助情形。影響一鄉鎮(市)補助收入的因素頗多,包括經濟性因素和政治性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討政治性因素中地方派系、縣長選舉、各鄉鎮(市)對縣長的支持度及鄉鎮(市)長是否連任等對一鄉鎮(市)縣府補助收入的影響。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除了經濟性的考量之外,縣府補助鄉鎮(市)公所時有無政治性因素介入?   二、鄉鎮市長與縣長派系屑性的異同對補助款的多寡有無影響?亦即鄉鎮(市)長派系屬性與縣長相同的鄉鎮(市)補助收入是否多於一些鄉鎮(市)長派系屬性與縣長派系屬性相異的鄉鎮(市)公所?   三、縣長選舉年時,各鄉鎮(市)公所的補助收入有無增加?   四、縣長選舉年時,鄉鎮(市)長派系屬性與縣長相同的鄉鎮(市)公所的補助收入與一些鄉鎮(市)長派系屬性與縣長不同的鄉鎮(市)的補助收入有無差異?   五、鄉鎮(市)長連任的鄉鎮(市)補助收入與鄉鎮(市)長首任時該鄉鎮(市)補助收入有無差異?   六、對縣長支持度高的鄉鎮(市)補助收入是否多於對縣長支持度低的鄉鎮(市)?   再依據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發展出本五個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鄉鎮(市)長派系屬性與縣長相同的鄉鎮(市),縣府補助收入多於不同派系屬性的鄉鎮(市)。   假設二:縣長選舉年時,各鄉鎮(市)的補助款收入會增加。   假設三:選舉時封縣長支持度愈高的鄉鎮(市),選舉後的補助款入愈多。   假設四:鄉鎮(市)長連任的鄉鎮(市)長,縣府補助收入少於鄉鎮(市)長首任的鄉鎮(市)。   假設五:縣長選舉年時,鄉鎮(市)長派系屬性與縣長相同的鄉鎮(市)所獲補助款增加的額度多於鄉鎮(市)長派系屬性與縣長派系屆性不同的鄉鎮(市)。   本研究採用了補助款理論、地方派系理論及政治景氣循環理論來建構研究架構;而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本研究採取三角定位法的觀點,兼採質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以期對政治性因素影響鄉鎮(市)公所補助款收入的情形作更深入的瞭解。   研究結果發現,現行嘉義縣政府對轄十八鄉鎮(市)公所的補助中,除財政局有固定的補助標準之外,縣府其它局室對鄉鎮(市)公所的補助皆無一定的標準,而相對地,鄉鎮(市)公所方面對於縣府財政局的補助標準亦所知不多,因此政治性因素得以介入補助過程中。而政治性介入的情形叉如何呢?本研究發現,一鄉鎮(市)對縣長的支持度高低是主要的政治性影響因素,支持度高低與一鄉鎮(市)縣府補助收入間是呈負相關,即支持度愈低的鄉鎮(市)縣府補助收入愈多,本研究的假設三無法成立。   之所以有此種情形,本研究基於公共選擇理論的論點認為是因現任縣長為求下次選舉再度執政,對於一些對其支持度較低的鄉鎮(市)會增加補助,藉著補助款的撥給以換取該鄉鎮(市)的選票。   除一鄉鎮(市)封縣長支持度高低之外,其它政治性因素對一鄉鎮(市)公所縣府補助收入的影響情形,在本研究第六章中將有詳述,在此將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發現摘要於下。   一、在地方派系屬性封鄉鎮(市)公所縣府補助收入的影響上,本研究發現鄉鎮(市)長派系屈性與縣長相同的鄉鎮(市),縣府補助收入多於鄉鎮(市)長派系屑性與縣長相異的鄉鎮(市),本研究假設一得以成立。   二、在縣長選舉年對鄉鎮(市)公所縣府補助收入的影響上,本研究發現就十八鄉鎮(市)的總平均值而言,在第十、十一、十二屆縣長選舉年時各鄉鎮(市)縣府補助收入多於選舉前一年。   以上是由鄉鎮(市)公所的收入面進行分析的結果,若由縣府補助支出面的情況來加以分析,結果發現縣長選舉年時縣府補助款支出的額度大於非縣長選舉年時。因此由全體鄉鎮(市)公所的縣府補助收入總平均值及由縣政府補助支出面來看,本研究的假設二得以成立。   除此之外,本研究亦發現在第九屆及第十一屆縣長選舉後一年,各鄉鎮(市)公所縣府補助收入的平均值少於縣長選舉當年的平均值。如此的發現綜合上段所言就全體鄉鎮(市)公所總平均值來看,選舉年時鄉鎳(市)縣府補助收入會增加的情形,可證實除了第十屆縣長選舉年以外,整的而言嘉義縣各鄉鎮(市)在縣府補助收入層面「選舉景氣循環」的情形是存在的。   三、在鄉鎮(市)長連任與否對鄉鎮(市)公所縣府補助收入的影響上,本研究發現連任的鄉鎮(市)長任內該鄉鎮(市)縣府補助收入多於首任時期該鄉鎮(市)公所縣府補助收入,本研究假設四無法成立。之所以有此種情形,本研究認為是因在缺乏明確的補助標準的情形下,一鄉鎮(市)公所最常用以爭取補助的方法即為「透過地方人士及民意代表爭取」及「透過計畫申請」等二項方法〈見附錄四〉,連任的鄉鎮(市)長因已累積前任四年內的種種人脈及資源,較能拿捏有效的補助款爭取方法,因此在第二任任期內補助款收入會多於尚處於摸索階段的第一任任期內補助款的收入額。   四、在鄉鎮(市)長派系屆性與縣長相同的鄉鎮(市)於縣長選舉年時補助款增加的情形上,本研究發現鄉鎮(市)長派系屬性與縣長相異的鄉鎮(市)公所在縣長選舉年時縣府補助收入並無增加,但此種結果是各瑯裝(市)平均值上的情形,本研究冉計算出各鄉鎮(市)於縣長選舉年時補助款增加的額度後再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鄉鎮(市)長派系屑性與縣長相同的鄉鎮(市)在縣長選舉年時縣府補助收入增加的額度多於鄉鎮(市)派系屬性與縣長相異的鄉鎮(市)長主政的鄉鎮(市),本研究假設五得以成工。   至於各項政治性因素的重要性方面,依迴歸分析發現一鄉鎮(市)對縣長的支持度高低是主要決定因性,其次為鄉鎮(市)長派系屬性及鄉鎮(市)長是否連任,至於縣長選舉年對一鄉鎮(市)縣府補助收入的影響,則無如預期中地重要。   在研究建議方面,本研究分別提出近程建議、遠程建議及對後續研究的建議,在近程建議中,本研究建議宜訂定明確的補助標準,避免政治性因素太過介入補助過程,且根據嘉義縣各鄉鎮(市)公所財政狀況,分級要求鄉鎮(市)公所在爭取補助時提撥配合款;在遠程建議上,本研究認為鄉鎮(市)公所預算體系仍須保留,建議廢除省級機構,採行中央、縣、鄉鎮(市)三級制,並擴大縣及鄉鎮(市)的職權,切實落實地方自治乃為解決地方財政問題的根本辦法。
5

地方政府預算分配與選舉之關聯性--以台北縣鄉鎮市為例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budget distribution and elections--taking Taipei township example

林秀桃, Lin, Hsiu-T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鄉鎮市公所是我國政治體制最基層之地方自治團體,與民眾第一線接觸之政府層級。其所擁有之財政預算權是重要權力之一,但隨著民主政治的邁進,形成以選票為導向之地方自治。行政首長背負著選票與連任壓力,為實現其選舉支票或取悅選民,或許會產生以有限之資源實現其無限之願景,漠視其財政責任。 本文以台北縣之29個鄉鎮市公所,取用自89年至97年之預算資料,以單變數檢定之實證分析加以探討地方選舉對地方政府預算分配的影響,作為地方政府治理之參考依據。 實證結果顯示,台北縣29個鄉鎮市公所的預算分配於選舉年時整體預算規模並未大幅增加,但某些政事別支出卻明顯高於非選舉年。表示為刺激選情、替選舉加温,會有以加重某些政事別支出而排擠某些資本門建設經費之政策操作。 當只考慮政黨因素時,分立政府之總歲出較一致政府明顯偏高,顯示在分立政府之府會關係下,為化解僵局、使政策推動順遂,在雙方妥協、談判下,有不斷增加各部門預算的現象。 當選舉因素與政黨因素同時考量時,分立政府與一致政府之預算分配並無太明顯差異,在總預算規模不擴增情況下,以調動資本門經費用以增加可刺激選情之經常門經費,並以增加交通支出之資本門經費以突顯其建設地方、促進經濟發展之政績。 關鍵詞:預算分配、分配理論、政治景氣循環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election and government structure factors on municipal budget behavior. For the purpose of empirical analysis, we have obtained 29 townships of Taipei County during a nine-year period from 2000 to 2009, with Univariate tests for each selective budget expenditure variable affect by selective political factor. Empirical evidence is foun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local budget to manipulate the economy at election year. When consider the political party factor, the divided governmen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otal expenditure than unified government. When consider both election and political party factor, budget distribution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vided government and unified government. The total budget scale does not increase but transfer capital expenditure to general expenditure and increase the capital expenditure of traffic topic for stand out political achievements to construct the place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Budget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Theories,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6

政治景氣循環現象對房地產價格影響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s on Housing Prices

張慈佳, Tzu-Chia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瞭解地方縣市長選舉期間,候選人所爭相開立之競選支票對於地方經濟的影響,本研究將過去僅以中央政府為研究對象的政治景氣循環理論延伸至地方層級,期能藉此彌補相關文獻僅考量政治層面的不足。而關於政治景氣循環理論自Nordhaus(1970)正式提出至今,較具爭議之實證結果分歧的部分,本研究試圖以「執政者操控經濟之能力」的差異予以解釋。 另一方面,基於地方政府彼此間的競爭性,地方層級之政治景氣循環現象對於地方經濟的影響,應有別於中央層級。本研究遂以此現象對房地產價格之影響為焦點,藉以瞭解當政治景氣循環現象可能因執政者操控能力之有無而不必然出現時,各地方之經濟狀況是否將因此而有所差異。 經由理論模型之探討,以及蒐集台灣地區民國74年至87年各縣市之相關年資料以進行實證分析之後,本研究得到下列結論: 1. 就本研究的實證資料而言,我國地方層級存在政治景氣循環現象;而執政者為達成其連任目的而於選前採取擴張政策時,將同時考量其財政自主程度,顯示執政者之操控能力對於政治景氣循環現象的發生有相當的影響。 2. 地方層級之政治景氣循環現象,將伴隨房地產價格的過度資本化,而使房地產價格有相對上較高的傾向;由台灣地區相關資料所得之實證結果亦是如此。由此,可推論此一現象對於地方經濟發展有相當影響。 3. 由於政治景氣循環現象的存在,使得都市發展程度較高、財政自主程度較高的縣市,其房地產價格偏高的現象,似乎是現今民主政治制度下一種難以避免的趨勢。 4. 地方政府贏得選舉的動機,應是中央政府制訂相關政策目標或策略時所不容忽略的,特別是那些須經由地方政府所執行者,如促進區域均衡、促進城鄉發展之策略等。 此外,基於研究結果與限制,關於如何改善在總體經濟變數、政府支出等方面因政治景氣循環現象所引發之人為波動,乃是未來值得進一步探究之課題。或是突破資料之限制,改以季資料或月資料進行實證分析,應能使研究成果更為清晰。再者,關於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行為的影響,亦可為後續研究方向。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三章 理論模型 15 第一節 政治景氣循環理論之討論 15 第二節 結合政治景氣循環理論之資本化模型 17 第四章 地方層級政治景氣循環現象探討與實證分析 22 第一節 地方政府操控經濟之誘因與工具 22 第二節 地方政府執政者操控能力之差異 30 第三節 實證分析 36 第四節 小結 49 第五章 地方層級政治景氣循環現象對房地產價格之影響實證分析 51 第一節 各縣市房地產價格概況分析 51 第二節 實證分析 62 第三章 小結 70 第六章 綜合分析與檢討 72 第一節 中央補助款角色之探討 72 第二節 地方層級之政治景氣循環現象與區域均衡發展 74 第三節 實證資料之限制 76 第七章 結論 78 第一節 結論 78 第二節 後續研究方向 80 參考文獻 82 附錄 92 表目錄 表4-1:選民的政黨偏好與改變,1983-1992 23 表4-2:第十屆至第十三屆縣市長選舉當選人名單與得票率 25 表4-3:第十二屆至第十四屆縣市議會之多數黨及該黨籍議員比例 31 表4-4:各縣市之自有財源比例 33 表4-5:各縣市自有財源比例之ANOVA分析結果 35 表4-6:實證資料來源 39 表4-7:選舉循環之虛擬變數設計 40 表4-8:平均每人歲出之選舉循環估計結果 43 表4-9:每年新闢與維護之道路面積之選舉循環估計結果 45 表4-10:地價稅收之選舉循環估計結果 47 表5-1:各縣市房地產報酬率之ANOVA分析結果 57 表5-2:變數定義與資料來源說明 65 表5-3:OLS估計結果 68 表5-4:Parks法估計之結果 69 表a-1:「平均每人歲出」迴歸分析之基本統計量 92 表a-2:「每年新闢與維護之道路面積」迴歸分析之基本統計量 93 表a-3:「地價稅收」迴歸分析之基本統計量 94 表a-4:「房地產報酬率」迴歸分析之基本統計量 95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圖 8 圖5-1:北部區域縣市之歷年平均區段地價 52 圖5-2:中部區域縣市之歷年平均區段地價 53 圖5-3:南部區域縣市之歷年平均區段地價 54 圖5-4:東部區域縣市之歷年平均區段地價 55 圖5-5:北部區域縣市歷年之房地產報酬率 58 圖5-6:中部區域縣市歷年之房地產報酬率 59 圖5-7:南部區域縣市歷年之房地產報酬率 60 圖5-8:東部區域縣市歷年之房地產報酬率 61

Page generated in 0.02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