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匯率避險工具之研究-以銀行操作個案為例 / A Study of Foreign Exchange Hedging Tools-A local bank example陳慧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以銀行實務角度出發,利用遠期外匯、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及匯率選擇權三種匯率避險工具,來規避銀行從事商業性外幣交易部位之匯率風險,並分別導入完全不避險、完全避險及部分避險策略,藉由實證及模擬方式來分析各種避險工具及避險策略之避險效果。
從本研究期間之實際匯率走勢驗證,以完全不避險策略之避險效益最高,因研究期間新臺幣兌美元匯率走升,對持有美元空頭(短)部位(新臺幣多頭)有利,因此未採取任何避險策略的效果為佳,然而若依模擬對照組(當美元兌新臺幣匯率升值)時,完全不避險策略將遭逢更大的損失。
依研究期間新臺幣兌美元實際匯率走勢損益結果顯示,避險工具以遠期外匯之避險效果最佳,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則優於外匯選擇權;而綜合三項避險工具之避險效果則介於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與外匯選擇權之間,原因為本研究之避險工具比重採平均分配,因此其效果亦呈現中性,至於匯率選擇權避險效果不佳,主因在於選擇權訂約期間市場匯率波動率處於高點,因此權利金價格較高,由於極高的避險成本,侵蝕其匯兌收益,致避險效果不佳,但觀察模擬分析結果顯示,當市場匯率往不利避險之方向時,選擇權工具之特性將使其成為最佳的避險工具。
本研究之實證損益結果雖以完全不避險策略之避險效益最高,但並不表示完全不避險為最佳的策略選擇,因研究期間時值新臺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所致,相反的,若研究期間新臺幣兌美元匯率貶值,完全不避險策略將遭逢更大的損失,因此建議外匯避險者因應瞬息萬變的匯市,實應掌握各避險工具之特性,並保持對市場資訊的掌握,採取多元之避險策略,以達到有效避險之效果。
由於法令的限制,實務上僅能承作陽春型新臺幣兌美元匯率選擇權來進行匯率避險,高昂的避險成本,將限縮避險效益。隨著金融市場的國際化與自由化、金融商品的日新月異,假以時日主管機關再開放多種匯率選擇權業務種類,將可降低避險成本,提高企業之避險意願與活絡金融市場之商品交易。
|
2 |
國際資產配置與匯率避險 / Global Asset Allocation and Currency Hedge許文益, Hsu, We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以事後的角度,分析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前後,在股市和房市上分別以ETF和REITs作為工具,研究如何進行國際資產配置以及匯率避險。國際資產配置包含兩項重要的工作:投資組合的建立以及匯率風險的管理,首先本研究會先以平均數─變異數投資組合模型以及夏普評鑑法進行投資組合的建構,接著以詹森迴歸法比較該投資組合與市場上其他指標基金有無超額報酬,最後再以最低變異數避險比率進行匯率避險,觀察績效改善的情況。
研究期間為2003年1月至2014年3月,時間序列切成金融危機前、金融危機期間、QE I、QE II和QE III期間,分析ETF投資在已開發和新興共24個國家,以及REITs投資在18個國家的結果。本篇研究發現:
一、從相關係數的變化可以發現一個國家所引發的金融事件可能會成為國際性的金融危機。
二、前後三次量化寬鬆政策成效以第一次最為明顯,之後報酬率的成長大抵上和量化寬鬆的規模呈正向關係。
三、金融危機前大多配置在新興國家,但股市於前兩次量化寬鬆時期配置於新興國家的比重較多,在第三次時則較多配置在已開發國家;而房市在三次量化寬鬆期間並無配置於某一型國家的偏好。
四、三次量化寬鬆期間最佳配置組合均優於新興國家型指標基金,說明單獨投資在新興國家頗不理想,突顯出國際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五、金融危機前進行匯率避險績效可獲得改善,但除了ETF最適配置組合在QE I時期有獲得相當的績效改善之外,其他時期和REITs最適配置組合僅只報酬率標準差下降,績效改善幅度均不大。
|
Page generated in 0.01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