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1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南太平洋非核運動之研究

葉非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西元一九三八年底居禮(Irene Joliot-Curie)發現了鈾分裂後,開展了核子時代;核能之發明,產生重大之影響,其用於科學研究、醫療等和平用途,對人類生活之增進助益良多,然而另一方面卻成為侵略者與反制侵略者據以製造核子武器之工具,雖然國際社會為防止核能與核子武器可能帶來之危害與威脅而規範若干防護措施與禁核擴散體制,惟尋求國際生態安全之呼聲日漸高漲,非核浪潮於全球各地一波波地開展,雖然各有其成立背景因素與訴求目標,對運用核能可能後果之擔憂則無二致。   而南太洋此一寧靜之區域向來與核武及核能活動並無關聯,非核運動竟也風起雲湧,值得加以深入探討。由於地理上之阻隔,長久以來該地區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甚少受到重視。然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國家頻頻在此一地區進行核子試爆、人民環保意識之抬頭以及東西方對峙緊張情勢之升高與擴大,而逐漸引起南太平洋地區國家、民眾及社會運動團體對核子問題之關切,進而開始推動影響層面既深且廣之非核運動。此一非核運動浪潮不僅影響南太平洋地區各國之國內政治發展,亦影響及該地區國家與美、英、法等西方國家之傳統友好關係。本論文研究目的係在瞭解南太平洋非核運動之背景、其發展經過、具體成就,及對區域內外互動關係等之影響,以促進吾人對於南太平洋地區政治發展更進一步之瞭解與認識。全文共分為五個章節:   第一章係針對南太平洋地區情勢作一概略性介紹,內容包括:紐、澳兩大區域強國在南太平洋地區之地位;該地區各島嶼國家之區域整合運動,例如:「南太平洋委員會」(South Pacific Cmmission)與「南太平洋論壇」(South Pacific Forum)兩大區域性國際組織之成立及其影響;以及美、英、法等西方國家在該之行動,及一九八○年代以來前蘇聯和中共勢力介入該地區後,所造成之複雜政治、經濟環境等問題。第二章將探討南太平洋地區非核運動形成之因素及其發展過程。除了該地區長期反對西方國家之核子試爆行動外,該運動之興起與區域民族主義、反殖民主義及環保主義等運動之與起互有關聯,因此本研究將分析上述諸項運動之形成彼此間之關係;另方面,南太平洋非核運動如何從該地區各國民間團體具草根性之個別社會運動發展為跨國性之聯繫,從而影響及該地區國家之決策,為頗值關注之議題。本文將選擇澳洲、紐西蘭、斐濟三國予以分析,最後論及非核運動之後果:美國與紐西蘭之爭執與美澳紐聯盟之分裂。   由於南太平洋非核運動發展之最高潮係一九八五年澳、紐及其他南太平洋國家倡議並簽訂之「南太平洋非核區條約」(The South Pacific Nuclear Free Zone Treaty),因此第三章將敘述「南太平洋非核區條約」之倡議下折衝過程,並從國際政治及國際法之角度分析該條約之內涵,同時將該條約與「拉丁美洲非核區條約」(Treaty of Tlatelolco)作一比較與研析。   第四章首先將從西方國家集團(主要指美、法、英等三國)與社會主義國家集團(指前蘇聯、中共)兩大陣營對該約之反應與立場來探討該約是否能有效執行及與東西方強權國家間之互動情勢。其次將自區域權力分配、區域整合、區域安全、全球限武體制等方面分析該條約對南太平洋地區及國際政治之發展造成之影響。   第五章則將自人民熱望、政府決策、區域協定等內環境之彼此互動,及「全球反核運動」、「核武國家之立場」與「全球限武體制」等外環境因素之投入,評估南太平洋地區非核運動是否達成其預期效果及造成之影響等問題;此外,該運動目前面臨之困境與未來之走向與發展趨勢,亦為吾人所關注之焦點。
2

中華民國對南太島國援外政策變遷之研究(2000至2012年) / A Study on Republic of China’s Foreign Aid Policy to It’s Diplomatic Allies in the South Pacific between 2000 and 2012.

林川宇, Lin, Chua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兩岸政治關係的制約,造成臺灣特殊的外交處境,臺灣過去以傳統方式拓展外交關係的成效甚為有限,近年來則以經濟實力做為務實外交的後盾,對外援助也成為臺灣能走入國際舞臺及發展對外關係的極重要工具。而放眼全球,隨著後冷戰時代與全球化概念的出現,國際間對外援助的思考模式已從單向的財源與經濟援助,轉向更多關切於民主人權、環保、生態及氣候變遷等人類安全議題,並更趨重視援助國與受援國及國際面向之間的雙向、多邊合作模式。基此,本文主要在探討對外援助的目的,以及其在外交政策上所能發揮之功能與限制,並藉由導入臺灣國內政黨主張及兩岸、受援國本身和國際趨勢等內外考量因素,以評估臺灣對南太平洋島國的援助方式,由傳統的資金挹注導向轉為聚焦氣候環境外交的可行性與優勢所在。 南太平洋國家在環保議題、氣候變遷等人類社會共同關心的焦點議題上,可謂首當其衝,也早已成為南太平洋社會特別關注的重心;在此區域氛圍中,加上兩岸關係的和緩形勢,兩岸應儘快協調與國際社會以共同協助的方式來解決相關問題,同時深化兩岸和解與友好合作之關係。 北京在民進黨政府時代,對南太地區主要採取強化與澳大利亞、紐西蘭及主要政經組織「太平洋島國論壇」之關係,並藉由大國外交影響力、經貿與金援實質利益等手段,達到維穩其既有邦交並伺機誘拉臺灣友邦外交轉向之目的。隨著馬政府上臺並推動「外交休兵」政策後,確已達到兩岸暫停外交爭戰的預期目標。 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的「外交休兵」策略,促使兩岸關係的迅速和緩,加上環境和人類安全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重心之趨勢,以及南太平洋受氣候變遷威脅之議題急遽突出,則給了臺灣一個徹底改進外交政策的良好契機。今後臺灣在近程上可透過新的援外政策,逐步消弭國際對臺灣採行「金援外交」收買手段之負面印象;遠程上,臺灣可持續藉由在全球人道與人權援助、國際組織參與及促進兩岸永久和平等面向,俾利臺灣對國際社會提供更長遠與實質的貢獻。
3

南太平洋島嶼国におけるサイクロン災害後の住宅再建に関する研究ーフィジー農村集落ナバラ村とナコロンボヤ村の再建過程を事例としてー

宮地, 茉莉 24 September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地球環境学) / 甲第22106号 / 地環博第192号 / 新制||地環||37(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地球環境学舎地球環境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小林 広英, 教授 柴田 昌三, 教授 牧 紀男, 准教授 浅利 美鈴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