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意調查中受訪者無反應之分析盧燕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內政治的日趨民主化,民意調查已成為候選人瞭解民意、政府機構制訂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然而,民意調查結果的代表性一直受到質疑,有人懷疑它被有心人士操弄,也有人認為調查結果根本稱不上「反映民意」,因為總是有一群人寧願選擇靜默,對於任何問題,一概以「不知道」、「無意見」作答。
事實上,前人的研究已指出,這些「無反應」者可能會產生系統性的偏差,嚴重威脅調查結果的可信度。本研究為瞭解無反應者的人口學特徵,以及民意調查題目類型與無反應比率的關連,於是借用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於民國85年,所完成的調查結果,進行次級資料與內容分析。
研究發現,不同類型題目的無反應比率,確實有所差異。其中,無反應比率較高的題目內容多為硬性、抽象、敏感、和個人生活距離較遠的事務,如;選舉、政黨事務、兩岸關係、國際事務。相反的,無反應比率較低的題目,則多屬軟性、和個人生活距離近、民眾可親身感受的事務,如:民生育樂、教育、環保。
而在無反應者的人口學特徵方面,研究顯示,平均來說,男性的無反應比率是15.43,女性為23.83,女性約是男性的一倍半,且女性對政治成分較濃的題目,無反應比率明顯高於男性甚多,對教育類的軟性議題,則比男性顯得較有意見。
其次,在年齡部份,研究證實,隨著受訪者年齡的增加,無反應比率也跟著上揚,且各年齡群之間的差距有拉大的趨勢,六十歲以上者的無反應比率是33.08,幾乎是20到29歲者的三倍。有趣的是,年紀越輕者,對政府官員的聲望評估問題,有著越高的無反應比率,而年紀越長者,則對牽涉到國家發展的兩岸關係,國際事務議題,出現較多的「不知道」或「無意見」答案。
再看看題目類型與教育程度無反應的關連,本研究發現,大體而言,教育程度越高者,無反應比率越低,小學或以下受訪者的無反應比率為37.00,大學或以上者是8.27,前者為後者的四倍半左右。但須留意的是,專科和大學或以上者的無反應比率相當接近,僅差零點六個百分點。
不同教育程度者的無反應比率差異,同時表現在民調題目類型上。十分特別的是,學歷在高中以上者,對於首長聲望類的題目,有著較高比率的無反應,而小學或以下、大學或以上這兩個迥異的群體,卻同樣對環保議題有著較低的無反應比率。
此外,在籍貫方面,大陸籍受訪者的無反應比率最低,僅有13.50,遙遙領先閩南籍、客家籍與原住民,後三個族群的無反應比率則集中在20到24之間。其中,又以閩南籍與客家籍者,對各類民調題目的反應最為近似。
本研究還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就是唯獨在大陸籍受訪者當中,首長聲望類躍升為無反應比率較高的第二名題目,這在其他族群上未曾見到。
再談談政黨傾向部份,研究顯示,自認是無黨無派的「中立者」,無反應比率最高,依序才是傾向國民黨與民進黨者,而傾向新黨者的無反應比率最低。
同樣的,不同黨派立場的民眾,對於不同類型的題目,也有相異的無反應比率。再次以首長聲望類為例,傾向新黨與民進黨者對此類題目較為敏感,比起傾向國民黨者來說,無反應比率較高。換句話說,雖然新黨與民進黨的政治理念不同,但傾向這兩黨的受訪者,在題目類型和無反應比率差異的關連上,情況還挺類似。
至於在居住地與無反應的關連,研究發現,在調查的全省二十一個縣市中,台北市的無反應比率最低,僅有11.00,嘉義縣最高,為 35.29,其餘十九個縣市介於20到30之間。
最後,本研究還進行了互動效果分析,以瞭解各題目類型與人口學變項,以及居住地與其他人口學變項,是否是在無反應比率上產生交互作用,但結果顯示,並未有任何一項達到統計顯著水準,因此沒有新的發現。
|
Page generated in 0.01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