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詩」話台灣─賴子清及其古典文學活動與論述陳雅琪, Chen,Ya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賴子清出生於嘉義地區文學世家,乃日治時期以降之古典詩人。從日治時期至民國六十八年,一生發表近三百首詩作,此外,賴氏在日治時期以及戰後,編纂《台灣詩醇》、《台灣詩海》以及《台海詩珠》等著名詩歌選集,戰後更汲汲營營於詩話與史料保存等文章之書寫,對台灣古典詩界貢獻甚多。因此,本論文以賴子清為觀察對象,對其生平、詩歌選即以及文章撰寫加以分析探討,期能更深入瞭解其人其詩以及其文在台灣文學的地位與價值。
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資料與研究方法,並對前行研究做一回顧。
第二章「賴子清之生平」,先論其出生之文學世家背景,接著介紹其文化工作與文學活動之詳情。
第三章「從『嘉義』到『台灣』─詩歌選集之編纂及其意義」,針對其所編纂詩歌選集之內容大要,與師集當中所呈現詩人眼中之「台灣」,做一分析討論。
第四章「建構一部『台灣古典詩史』─文章所呈顯之詩史樣貌」,針對其所撰寫之詩話與史料蒐集之相關文章,分析其特色與意義。
第五章「從日治到戰後之古典詩探討」,探討其詩作創作面向與藝術特色,並討論其詩作價值。
第六章「結論─一個未完成的台灣古典詩史的計劃」,總結其人其詩以及其文在台灣古典文學史上之意義與貢獻,並對其未竟之功業,做一統整與評價。
|
2 |
想像的系譜──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建構 / Imagined genea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ese’s classical poem’s epistemology in qing dynasty余育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論題主要在建構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的知識系譜,就時間而言,論述範疇為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領臺灣開始,到1895年乙未割臺為止;就研究對象而言,主要是以臺灣文人為主,觀察在臺灣土生土長的本土文人,其詩歌知識是如何開始,又如何生成。當清代臺灣文人的詩歌知識,落實到具體的書寫實踐時,其創作態度與審美傾向,又呈現怎樣的面貌。立基於此,本論文從「詩歌知識論」的角度出發,藉由審視清代臺灣文人如何認識詩、如何寫詩、如何評賞詩,從詩歌的本質、功用、創作、審美等面向,考察清代臺灣詩歌知識的生成歷程,以建構臺灣古典詩歌的知識系譜。換言之,在清帝國有秩序地推動文教建設下,臺灣文人是如何將來自中國的文學知識轉化成自我的範疇,並安置在臺灣古典詩歌的知識系統中,以呈顯屬於臺灣的詩歌知識系譜,均是觀察重點。循此脈絡,本論文開展出「詩歌知識的移植與傳播」、「詩歌體用論」、「詩歌創作論」、「詩歌審美論」等四個章節。透過這四個章節的論述,可以看見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的生成歷程中,有幾個文學現象與美學特質值得關注,而在這當中,臺灣古典詩的獨特性、連續性與發展性也因之顯現。
就「詩歌知識的移植與傳播」而言,首先觀察到的是詩歌典律的形成。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人領臺後開始將漢文化有系統地移植到臺灣來,詩歌知識也在同時經由各種管道進入臺灣。當學校教育的知識養成,與方志藝文志所形塑出的集體文學觀,以及宦遊詩歌入臺後所奠定的書寫模式,三方面相互交錯、辯證,而詩歌典律也就在此權力/知識的網絡中應運而生。
就「詩歌體用論」而言,從清代臺灣詩歌體用論來看,詩歌在「清代臺灣」,仍處於一個初步發展的起始階段。因為清代臺灣文人對詩歌本質的認識,有許多矛盾、模稜的空間。由此,不難看出清代的臺灣文人並非有意識地去揉和各家詩說,而是因為其詩歌本質認識模糊不清,所以才有這樣矛盾、模稜的現象出現。是以,本論文在詩歌體用論中,提出「模糊認識」之說。所謂「模糊認識」,並非是一種貶抑的說法,而是一個相對性的說法。不論是對照「清代中國」或是「日治臺灣」的詩歌發展,都能看出「清代臺灣」的詩歌還停留在原始的摸索階段。
就「詩歌創作論」而言,清代臺灣文人的創作觀基本上並沒有具體的詩法主張,依然採取不分派別、各家均好的創作態度。而這樣的創作觀,實與詩歌本質的模糊認識關係密切。
就「詩歌審美論」而言,探討的是清代臺灣古典詩中的四種詩歌美學觀。過去研究臺灣古典詩,向來著重「以詩證史」的實用價值,因此「審美論」的提出,是為了說明臺灣古典詩除了史料價值外,還有其他美學特質存在。美學觀的生成與詩歌美學的呈現,不僅對應出臺灣文人的美學理想,還延伸說明臺灣南北區域文學的特色何在,以及清代臺灣文人主體意識的覺醒。
|
3 |
林文月散文研究張少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林文月有三種不同的文筆,發展依序是學術之筆、創作之筆,以及翻譯之筆。學術方面,她專攻六朝文學;創作方面主要在散文;翻譯則以日本古典文學為主。這三種文筆相互滋養,充實她散文獨特的美學。
從1971年第一部散文集《京都一年》開始,三十多年來,林文月至今有十一本散文集。由於學術、創作、翻譯三種文筆,構成林文月散文獨特風味,因此林文月的散文,和許多名家相比,數量雖不多,但質精。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首先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次就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作釐清說明,最後整理前人對林文月散文相關的評論,做一檢討,並指出各章重點。第二章分析林文月生命各階段的重要事件、經歷對其內心世界與創作所造成的影響,以此作為進一步分析其散文創作的基礎。第三章探討林文月散文創作的歷程,依其書寫的風格特色予以分期探討。從散文創作的進程,進而觀察探究其創作觀的形塑與內涵。第四章對林文月散文作品做全面的解讀與觀照,經由主題內容的分類與探究,進而了解其散文作品所顯露的思想 內涵和風格特色。第五章深入文本,並參考當代散文理論,萃取出林文月散文的藝術性,並且歸納分析其散文書寫的策略,以觀察林文月在長期的散文創作實踐中,所形塑的個人風貌。第六章總合各章所獲致的研究成果,對林文月的散文作綜合評述。指出林文月的散文融有「白馬湖」的風格,並且透過林文月散文作品的特質,歸納其在現代散文史上的意義與成就。
|
Page generated in 0.027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