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冷戰後中共建構中印雙邊夥伴關係因素之研究

胡天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文摘要 在後冷戰格局下,作為崛起強權的中共,是要建構影響現有規則以提升實力或是打破現狀,一直是其評估國際情勢的焦點。鄧小平在一九八八年九月會見斯里蘭卡總統時,提出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構想,可視為中共在打破現狀與順從現狀中,找到以導正現存規則方面的發言權,使之對其有利的第三條路,九一一後,美國積極與友好國家形成反恐聯盟,如印度,學者認為在今年五月,印度與美國進行三十九年以來首次聯合軍事演習,是美國在南亞地區具有圍堵中共崛起的國家利益,加上「中」印兩國一直有衝突的地緣政治問題,因此發展與印度的關係,將成為中共外交的重點,本研究認為中印兩國互動關係從極端批判走向務實穩健的作風,且重新建構與修補和印度的良好互動關係,對於在國力與國際地位都優於印度的中共,除了表示印度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對手之外,是否暗示了在中共未來企圖實踐的世界格局中,印度將會發揮一定的角色與作用,美國學者David Shambaugh認為具有互信互利的雙邊夥伴關係應具備有(一)、相似的世界觀;(二)、共同的戰略利益;(三)、制度化的信息共享和軍事關係,本研究試圖利用學者趙全勝針所提出的宏觀與微觀的兩個層面來對中共建構與印度雙邊夥伴關係的宏觀層次下的國際、國內環境與微觀層次下的領導人認知等因素來進行了解,最後再來探討在中印兩國建構互信友好關係後,將對南亞地區的權力平衡產生怎樣的影響與變化。

Page generated in 0.01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