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工作貧窮之影響因素-以臺灣為例 / N/A林文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性金融海嘯使得臺灣地區經濟蕭條,低收入人口數不斷攀升,臺灣貧富差距擴大使得社會結構隨之改變,貧困者已不再侷限於無工作者身上,現今亦發生於工作者的現象。過去認為有工作即可免於貧困的生活,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高工時、低工資使得有工作的低收入者卻不一定能免於貧窮,社會政策的制訂或許能改善收入窘困,但低收入者在勞動市場可能因其能力不足而受到考驗,仍然領取較低的工資,形成「工作貧窮」(Working Poor)。據此,本研究使用「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之資料,並設定邏輯特模型 (Logit Model) 之實證模型,針對工作者的個人特質、家庭狀況、工作狀況、環境因素、時間因素對於工作貧窮的影響程度進行分析,並建立2006、1999-2002、2003-2006、1999-2006四個時間區段,將受訪者數目分為全體、北區、中區、南區,探討年度及區域對於工作貧窮是否有顯著的影響。
本研究透過文獻整理、實證模型分析探討臺灣工作貧窮發生的各種因素,以女性、低教育程度、未婚、單人家庭、農林漁牧礦業相對上較可能會落入工作貧窮高風險群,而在所有區域中,全體樣本以都市的工作者相對上較容易落入工作貧窮,而北區的鄉村工作者、中區的城鎮工作者、南區的都市工作者相對上較容易落入工作貧窮,但工作貧窮率卻以中區的工作者位居最高。因此,本研究期望政府能協助其脫離貧窮,以改善臺灣地區人民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情況,讓所得分配更加平均。冀望此研究結果能使政府進一步了解工作貧窮者的特質,除了照顧非勞動市場的貧窮者外,亦應制定一套類似美國在1975年實施「勞動所得稅額扣抵制度」(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EITC) 的社會福利制度,照顧這些身處勞動市場的貧窮者,協助工作貧窮者脫離貧窮。
|
Page generated in 0.28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