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工作貧窮之影響因素-以臺灣為例 / N/A

林文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性金融海嘯使得臺灣地區經濟蕭條,低收入人口數不斷攀升,臺灣貧富差距擴大使得社會結構隨之改變,貧困者已不再侷限於無工作者身上,現今亦發生於工作者的現象。過去認為有工作即可免於貧困的生活,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高工時、低工資使得有工作的低收入者卻不一定能免於貧窮,社會政策的制訂或許能改善收入窘困,但低收入者在勞動市場可能因其能力不足而受到考驗,仍然領取較低的工資,形成「工作貧窮」(Working Poor)。據此,本研究使用「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之資料,並設定邏輯特模型 (Logit Model) 之實證模型,針對工作者的個人特質、家庭狀況、工作狀況、環境因素、時間因素對於工作貧窮的影響程度進行分析,並建立2006、1999-2002、2003-2006、1999-2006四個時間區段,將受訪者數目分為全體、北區、中區、南區,探討年度及區域對於工作貧窮是否有顯著的影響。 本研究透過文獻整理、實證模型分析探討臺灣工作貧窮發生的各種因素,以女性、低教育程度、未婚、單人家庭、農林漁牧礦業相對上較可能會落入工作貧窮高風險群,而在所有區域中,全體樣本以都市的工作者相對上較容易落入工作貧窮,而北區的鄉村工作者、中區的城鎮工作者、南區的都市工作者相對上較容易落入工作貧窮,但工作貧窮率卻以中區的工作者位居最高。因此,本研究期望政府能協助其脫離貧窮,以改善臺灣地區人民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情況,讓所得分配更加平均。冀望此研究結果能使政府進一步了解工作貧窮者的特質,除了照顧非勞動市場的貧窮者外,亦應制定一套類似美國在1975年實施「勞動所得稅額扣抵制度」(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EITC) 的社會福利制度,照顧這些身處勞動市場的貧窮者,協助工作貧窮者脫離貧窮。

Page generated in 0.02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