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北市政府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為個案分析宋吉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城市(地區)行銷從學術領域盱衡,是新近公共行政領域研討的新趨勢;從都市發展的角度觀察,也儼然成為都市競爭與發展的行動方針。
城市行銷可以藉由發展地方特色帶動地方經濟成長,進而立足世界。
例如,高雄市包裝城市光廊、愛河行船,前任市長謝長廷於1998年就任時更提出「海洋首都」的願景,並在此願景下推動一列的行銷活動;此外,我國首善之區台北市在馬英九市長的期許下也計畫打造「台北科技走廊」(Taipei Technology Corridor,TTC),並積極向國際行銷台北、赴海外招商,期使台北市成為亞太企業運籌中心(logistic center)。
城市行銷吸取行銷學中的產品競爭與消費者服務的精髓;強調城市發展需要產品形象包裝,更要透過學習行銷---主動積極的行事、周詳的策略謀定與對生存競爭的高度敏感性,方能使城市生命力在全球化、國際化的時代潮流中壯大發光。
然而,在城市行銷的理念下,這些地方政府是否善用城市行銷基礎架構訂定策略目標、擬定行銷計畫、有效執行並控制評估計畫?是本文研究的主題。
「地區(城市)行銷」這個名詞於1980年代首次出現在歐洲都市的文獻中。在地區行銷概念下,包括四項行銷活動:第一、為地區樹立強而有吸引力地位與形象;第二、為現有和潛在的商品與消費者提供具吸引力的優惠;第三、以有效、可行的方法配送地區產品和服務;第四、確保潛在使用者完全了解該地獨特的長處,並以推廣地區吸引點和利益。
地區行銷在歐美國家發展的情形,歸納認為應該從十九世紀末的簡單促銷時期開始,而後進入地方促銷工作發展時期,再從地方促銷進入到城市行銷概念發展,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簡單的促銷時期;第二、地方促銷工作發展時期;第三、地方促銷到城市行銷概念發展。
地區行銷概念興起的原因乃由於中央政府資源不足,對地方事務反應不夠等因素,造成了地方開始自力籌措財源、擬訂地方發展策略等,形成一地方自治時代來臨,各地方政府莫不尋求各種方法以求發展地方,俾在當時資源爭取的競爭中獲勝,行銷的原理遂被運用。產生的原因包括:第一、產業環境的變化;第二、都市生活環境的變化;第三、都市經濟環境的變化;第四、傳統都市計畫之不足;第五、地方自主性的提高等。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往往受到要素價格均等化概念的影響,而為免除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宿命之路,就是提升我們的國家競爭力!決定國家競爭力的基本因素到底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非貿易財」。因為非貿易財是無法移動的,非貿易財優良的地方就會成為聚集資源的中心,而非貿易財不如人的地方就會資源外流而成為邊陲,這就是非貿易財為國家競爭力主要決定因素的道理所在。城市(地區)行銷的目的在於招商引資,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城市的競爭力就非常重要。而在全球化之下,城市競爭力受到價格要素均等化的影響,城市之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小,城市(地區)為求在競爭中勝出,則必須找出城市(地區)不可取代性的資源(或要素),只有將不可取代性資源(或要素)做好,則各種可移動的資源,如資金、技術、高級人才等就會被吸引到這個地方來。
更重要的是,為吸引投資者到地區(或城市)來,地區(或城市)經營者必須找出該地區(或城市)的非貿易財(不可替代性要素)。而在不可替代性資源中有三項要素,是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但過去在地區行銷中一直被忽略(或未被突顯),那就是政府效能(effectiveness)、地區環境(environments of region)與高素質人力資源(high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基於文獻的分析與歸納,吾人將地區行銷的核心要素,歸納為策略決定與經濟決定等兩大類因素,同時在兩大類之下區分為地區行銷的十項核心要素:
第一、地區行銷策略性要素:指的不可移動性的資源(或要素),包括政策、政府效能、地區環境、夥伴、行銷組織與高素質人力資源。
第二、地區行銷經濟性因素:指的是可移動性及其他地區亦可權變應用的資源(或要素),包括產品(product)、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通路(place)等四項。
並且在本文第二章中以所建構的行銷要素組合分析檢證宜蘭國際童玩節、美國、亞洲主要國家城市行銷成功的經驗,並加以評析。
本文論述主軸除探討地區行銷理論外,並輔以目前產值已超越我國以往被認為是高科技代名詞之新竹科學園區,另一個正逐漸興起中且被前台北市長馬英九譽為「台北市的金雞母」之「台北內湖科技園區」為個案分析;此外,本文題目雖在探討台北市政府的行銷策略,惟本文在文獻檢閱後,發現行銷概念的演進已進到整體的行銷管理體系,而非單一個別要素的論述,因此單一行銷要素已無法說明行銷過程的全貌,而且在第二章第三節「公部門行銷」中歸納多位學者所提之規劃模式後得到驗證,基本架構仍延伸自Kotler 教授的行銷管理過程。爰此,全文論述仍針對行銷管理的四項主要功能─行銷情境分析、行銷規劃、行銷執行與行銷控制等為架構進行。
最後,基於總體行銷研究架構及地區行銷的層次模式等文獻之歸納,以及研究主體─台北市政府行銷策略與內湖科技園區發展之需要,本文首先、論述內湖科技園區的發展歷程;其次、對內湖科技園區進行行銷情境分析,並歸納出其S(優勢)W(劣勢)O(機會)T(威脅),以及提出相對應的策略選擇;再者、對台北市政府行銷策略進行事實分析,並以歸納得出之地區行銷層次模式(包括上層次的之行銷目標,及操作層次之行銷要素等)對台北市政府的行銷策略與執行現況進行檢證;最後、基於行銷稽核是行銷控制階段的主要工具。爰此,復以行銷稽核為主要論述,並分別以行銷環境、行銷策略、行銷組織、行銷功能、行銷生產力、行銷資訊系統等六大面向來總體稽核台北市政府的行銷管理過程。
|
2 |
文化園區創新、地區行銷與文化政策-三個韓國首爾文化園區的比較研究 / Cultural district innovation, place marketing and cultural policy-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ree cultural districts in Seoul, Korea朴鍾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透過地區行銷以及文化政策的地區創新已經超越了保護主義,並且帶來了地區發展,也影響了行政特區以及地方政府。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探討什麼是影響地區行銷成功的因素?並且探討這些因素是如何被應用在文化特區?本研究透過這些成功的因素建立了一個基本的架構並且分析地區行銷策略。本論文的研究主軸主要是地區行銷的行銷創新。
本研究會從學術角度開始探討文化特區並且為韓國的文化特區下一個定義,並且根據研究的主軸做修正。研究的重心主要是韓國文化特區的比較研究。根據觀察,文化特區的形成有很多的因素及策略。不同的因素與策略會形成不同文化特區獨有的特色。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探討造成這種現象的成功因素與策略。
本研究關於地區行銷以及韓國文化政策的主要理論來自於創新理論、地區發展以及非營利機構。本研究使用理論建構、個案比較研究。本論文根據理論架構研究韓國文化特區的成功經驗,研究個案包括仁寺洞、大學路以及三清洞。研究時間自2011年10月到2012年六月。
關鍵字:文化特區、地區行銷、文化政策、仁寺洞、大學路、三清洞、首爾、韓國、地方認同、地方形象 / These days, district innovation through place marketing and cultural policy exceeds limitations stemming from the preservation of regional unique features and helps foster regional development, exerting great influence in special districts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determine which are the most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place marketing, and how these factors could be utilized in cultural districts. The study builds a framework and analyzes place marketing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 and success factors. The main research focus is on marketing innovation aspects in place marketing.
I will examine the academic definition of a cultural district and set a definition for Korean cultural districts, adjusting to the course and purpose of the intended study. Moreover, I have tried to comprehend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Korean cultural districts.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nd strategies that lead the cultural district. Each guideline invents identities suited for each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help to strategies on forming cultural districts. And realistically, this study was done to know what successful factors and strategies actually lead that phenomenon.
The primary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nd concepts in place marketing and Korean cultural policy for this study consist of innovation theory, place development,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GO). This study uses a theory building, comparative case research agenda with embedded, longitudinal and multiple case researches. The study appli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uccessful cultural districts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the case studies of Insadong, Daehakro and Samcheongdong regions. The field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between October 2011 and June 2012.
Key words: cultural district, managerial innovation, place marketing, cultural policy, Insadong, Daehakro, Samcheongdong, Seoul, Korea, place identity, place image.
|
Page generated in 0.02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