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臺灣與東協五國電機產品之產業內貿易及其決定因素黃珮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是在探討台灣與東協五國之間電機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情形。在第二章之中,首先採用World Trade Atlas資料庫及Asian Development Bank的資料,觀察東協五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1999至2003年五年間整體經貿的變化情形;接著再針對台灣與東協五國之間的經貿結構情況作進一步說明。
在實證方面,使用World Trade Atlas資料庫中的資料,其中產品分類標準以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Coding System, HS)作為貿易商品分類的基礎。並選擇HS六分位的分類資料來做實證研究,觀察台灣與東協五國1999年至2003年五年間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與垂直產業內貿易程度及其變動過程,並從國家特性因子與產業特性因子兩個方面,針對產業內貿易、垂直與水平產業內貿易分別建立實證模型與研究假設。以Grubel and Lloyd (1975)所提出的GL指數為應變數,利用一般最小平方法(OLS)估計實證模型之參數,以探討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與垂直產業內貿易的決定因素。
由於本文分別由國家別及產業別兩種不同的切入點分析台灣與東協五國電機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與垂直產業內貿易情況,得到國家別與產業別兩大類實證結果。就迴歸結果來看,本文所放入的決定因素所得的符號,並不完全和之前學者的假設相符,推論可能是由於電機產品本身特性或是未考慮的因素所導致。
最後則由本文的研究結果,提出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
2 |
兩岸紡織業垂直與水平產業內貿易分析張芝怡, chihi-yi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是在探討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紡織業之垂直及水平產業內貿易之情況。本文使用The World Trade Atlas國際貿易統計數據資料庫之貿易資料,首先觀察1995-2004年兩岸紡織業之貿易現況。
本文採用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Coding System, HS)做為商品分類的基礎,以HS Code兩位碼及六位碼之貿易資料,根據 Grubel and Lloyd (1975)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各年產業內貿易程度,觀察其變動,並探討兩岸紡織業之各項產業之垂直與水平產業內貿易歷年的變化趨勢。以HS Code六位碼為分類基礎之分析中,我們可將觀察期間中,產業內貿易、垂直及水平產業內貿易歷年變動趨勢大致相同之產業分為四組,並深入探討其經濟涵義:(1) VIIT上升;HIIT維持平穩;IIT下降的產業。(2) VIIT上升;HIIT下降;IIT上升的產業。(3) VIIT上升;HIIT下降;IIT下降的產業。(4) VIIT下降;HIIT上升;IIT上升的產業。
接著,以HS Code六位碼為商品分類基礎,建立實證模型並利用一般最小平方法(OLS),探討兩岸紡織業之產業內貿易、垂直及水平產業內貿易的決定因素。而由實證結果顯示,兩岸經濟發展差異程度、兩岸貿易開放程度、關稅及重疊性需求是影響兩岸紡織業產業內貿易重要之因素。而兩岸經濟發展差異程度、關稅及重疊性需求則為兩岸紡織業垂直及水平產業內貿易之重要影響因素。
|
Page generated in 0.01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