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5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與東協五國電機產品之產業內貿易及其決定因素

黃珮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是在探討台灣與東協五國之間電機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情形。在第二章之中,首先採用World Trade Atlas資料庫及Asian Development Bank的資料,觀察東協五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1999至2003年五年間整體經貿的變化情形;接著再針對台灣與東協五國之間的經貿結構情況作進一步說明。 在實證方面,使用World Trade Atlas資料庫中的資料,其中產品分類標準以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Coding System, HS)作為貿易商品分類的基礎。並選擇HS六分位的分類資料來做實證研究,觀察台灣與東協五國1999年至2003年五年間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與垂直產業內貿易程度及其變動過程,並從國家特性因子與產業特性因子兩個方面,針對產業內貿易、垂直與水平產業內貿易分別建立實證模型與研究假設。以Grubel and Lloyd (1975)所提出的GL指數為應變數,利用一般最小平方法(OLS)估計實證模型之參數,以探討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與垂直產業內貿易的決定因素。 由於本文分別由國家別及產業別兩種不同的切入點分析台灣與東協五國電機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與垂直產業內貿易情況,得到國家別與產業別兩大類實證結果。就迴歸結果來看,本文所放入的決定因素所得的符號,並不完全和之前學者的假設相符,推論可能是由於電機產品本身特性或是未考慮的因素所導致。 最後則由本文的研究結果,提出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2

兩岸紡織業垂直與水平產業內貿易分析

張芝怡, chihi-yi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是在探討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紡織業之垂直及水平產業內貿易之情況。本文使用The World Trade Atlas國際貿易統計數據資料庫之貿易資料,首先觀察1995-2004年兩岸紡織業之貿易現況。 本文採用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Coding System, HS)做為商品分類的基礎,以HS Code兩位碼及六位碼之貿易資料,根據 Grubel and Lloyd (1975)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各年產業內貿易程度,觀察其變動,並探討兩岸紡織業之各項產業之垂直與水平產業內貿易歷年的變化趨勢。以HS Code六位碼為分類基礎之分析中,我們可將觀察期間中,產業內貿易、垂直及水平產業內貿易歷年變動趨勢大致相同之產業分為四組,並深入探討其經濟涵義:(1) VIIT上升;HIIT維持平穩;IIT下降的產業。(2) VIIT上升;HIIT下降;IIT上升的產業。(3) VIIT上升;HIIT下降;IIT下降的產業。(4) VIIT下降;HIIT上升;IIT上升的產業。 接著,以HS Code六位碼為商品分類基礎,建立實證模型並利用一般最小平方法(OLS),探討兩岸紡織業之產業內貿易、垂直及水平產業內貿易的決定因素。而由實證結果顯示,兩岸經濟發展差異程度、兩岸貿易開放程度、關稅及重疊性需求是影響兩岸紡織業產業內貿易重要之因素。而兩岸經濟發展差異程度、關稅及重疊性需求則為兩岸紡織業垂直及水平產業內貿易之重要影響因素。
3

異質生產者模型下, 服貿協定對所得分配、 貿易型態及流量的影響

鄭心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假設異質生產者在獨佔性競爭市場進行生產活動, 在均衡模型下, 探 討本國與外國在服務貿易協定簽訂後, 產業內貿易對於要素報酬、 貿易 型態及貿易流量的影響。 結果發現, 服務業產業開放自由貿易, 當廠商 所需投入的出口固定成本減少時, 本國廠商非技術勞動要素價格呈現下 降的趨勢。 相對的, 外國是非技術勞動要素豐富國, 在服務業自由化後 其國內的非技術勞動要素價格上升。 此結果也與 Bernard, Redding, Schott(2007) 的部分結論相似, 商品貿易自由化使非技術勞動較富有 的國家, 其非技術勞動要素報酬增加比較高。 本文指出服務業的開放也 產生類似的機制與結果。 另外, 根據以上的結果進一步探討貿易流量的 改變。 對非技術勞動富有國而言, 當服務業勞動需求增加, 非技術勞動 要素流到服務業, 造成 Rybczynski 定理的效果, 因此留給可貿易財生 產所需的非技術勞動變少, 造成供給非技術勞動密集財的能力下降, 讓 其比較利益萎縮, 出口流量減少。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服務業的貿易流 量和可貿易財的貿易流量間有替代的關係。 結果發現服務業貿易自由化 對於廠商所得分配、 貿易流量具有一定影響, 因此在談論貿易政策時應 考慮此現象, 謹慎分析服務業貿易對國內市場生產者的影響。
4

獨佔性競爭與資本移動之研究--Dixit & Norman 與 Helpman模型比較

李宗培, LI, ZONG-P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按Balassa 的實證研究發現50%以上的世界貿易屬於產業內貿易(同一產業內的產品 ,同時有進出口的現象)。但此種貿易的發生卻無法用以往的H─O模型分析說明。直 至晚近,學者提出各種產業內貿易模型,產業內貿易始能模型化解釋。 本文主要目的乃在一具有規模經濟獨佔性競爭和異質商品的產業內貿易(intra-indu stry trade)模型下,探討ぇ因素價格均等化定理,H─O定理,Rybczynski定理及St olper-Samuelson 定理是否仍然成立?え國際資本移動(或國際投資)對兩國的國民 所情,總貿易量及產業內貿易量的影響。
5

產業內貿易、開放程度與貿易不均衡的決定因素-臺灣製造業的實證研究 / The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penness and Trade Imbalance–the empirical study of Taiwan Manufactures

黃恩恩, Huang, En 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從產業組織的觀點出發,強調廠商間之策略性互動、貿易政策及成本結構對產業內貿易、開放程度及貿易不均衡比例的影響。研究方法上,主要以Brander & Krugman(1983)、Dei(1990)與翁永和(1994)的模型,作為實證之理論基礎,並以1991年台灣與世界各國製造業的產業內貿易、開放程度及貿易不均衡比例為本文的研究對象。   實證結果顯示:(1)產業內貿易(G-L指數):關稅障礙提高,明顯地使產業內貿易下降。而產業集中度及研發比例對產業內貿易都有顯著的正向關係。其他變數則多不顯著。(2)開放程度(進出口總值佔國內總需求的比例):關稅障礙提高,對開放程度有顯著正向關係。廠商家數、產品異質性及資本密集度別對開放程度有顯著的負向關係。其他變數則多不顯著。(3)貿易不均衡(淨出口值佔國內總需求的比例):對順差的產業而言,只有關稅障礙和廠商家數對其順差比例具解釋能力,表示關稅上升或廠商數減少會增加產業之順差比例。對逆差的產業而言,相對市場大小、關稅障礙及廠商家數對逆差比率具解釋能力,表示當外國相對本國市場擴大、關稅調降及廠商家數減少,會加深其貿易赤字。而對整體製造業來說,則相對外國市場擴大、成本競爭力下降及關稅障礙上升,會減少產業內貿易盈餘比例、增加貿易赤字比例。

Page generated in 0.01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