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戰後台灣佛教僧俗關係的轉變及意涵:由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香光尼僧團考察 / The Professional Choice: The Changing Relation between Buddhist Clergy and Lay People in Postwar Taiwan

黃詩茹, Huang, Shih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為探討戰後台灣佛教僧俗關係的轉變與意涵,時間由1945年以降,並以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香光尼僧團三個中部淨律道場為個案。首先陳述1945年後的台灣宗教環境,包括大陸僧俗來台,及既有的齋教、日本佛教、民間信仰等同時並存的情形。此期間最關鍵的二者,一為中國佛教會結合政治力量主導推動的傳戒活動,二則是大陸僧人紛紛發展其「宗教專業」,於弘法新地進一步拓展其「宗教事業」,此即建立僧俗關係的重要過程。 其次,以台中蓮社、大專青年齋戒會為例,探討其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由僧俗合作推動的佛學教育內涵,不僅引領中部地區學佛風氣,更帶動一波大專青年學佛熱潮,其造就眾多僧俗人才,包括興起於1980年代的香光尼僧團。然其中也突顯僧俗的理念差異,包括「學佛」與「佛學」的問題,及持戒、處眾的不同風格。 1980年代至今則以香光尼僧團為例,其延續大專青年學佛運動重視青年與教育的精神,以僧俗教育為志業主軸,前者以香光尼眾佛學院為基礎,培育高學歷青年尼眾,使僧團發展方向精英化;後者則以佛學研讀班提供一般大眾基礎佛學教育,在該場域中僧俗間具體化為師生關係。由這些基礎進一步針對跨地域性信徒網絡的說法提出檢討,本文認為跨地域性的網絡確實存在,但未有明顯的信徒性質。 經由分析上述三個個案的僧俗關係,本文認為僧人專業化的取得與應用使宗教成為社會專業分工的一環,並因教育政策而漸具學科性質,僧人為「宗教師」的身分雖仍屬宗教範疇,但其「師」的角色顯然有世俗倫理的意涵,異於傳統以宗教薰陶人之完整性、作為終極關懷的神聖概念。 由本文觀察可見,戰後刻意分別的僧俗至今又再度交錯。雖然當前人間佛教風潮似乎為俗人地位之提升帶來新契機,但僧俗關係尚需更多的對話與經驗累積以縮小理想與實踐的落差,並予以僧俗彼此刺激及適應的機會。

Page generated in 0.01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