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正統與異端之間: 從《夷堅志》看江西地區祠廟信仰與儒道關係,998-1224 / Between orthodoxy and heterodoxy: the relation of popular temples in Jiangxi wit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Yijian Zhi, 998-1224蔡竺君, Tsai, Chu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從「正統」與「異端」兩個詞彙為主軸,檢視以二元對立或單一宗教模式觀點下的中國宗教研究。藉由兩個相對詞彙發展出的相對觀點,說明宗教傳統界定自我與他者範疇時的標準,並非絕對不變,而是隨著各種情況,有其可變動性。以宋代大眾社會為基礎,從《夷堅志》中獲取當時相關宗教活動元素,輔以官方文獻、道教經典及單一越界祠神信仰發展歷程做為考察。進而檢視國家宗教政策、道教驅邪法術以及祠神信仰發展上,對正統與異端的界定。
國家宗教政策包含一國祭祀傳統及其宗教管理政策。經由國朝祀典與賜封歷程,能觀察出朝廷背後的社會關懷取向,以及對不法宗教的認定。透過君王詔令與地方父母官執行成效,反映出的是君主與臣子間關懷理路的差距。由官方鎮壓民間宗教行為的舉動來看,官方與民間對於何謂適當的祈祭行為,始終存在著認知與詮釋上的距離。這樣的距離,投射出的正是不同階層背景族群對於正統與異端的理解。
道教新興驅邪法術-天心正法與神霄雷法發韌於兩宋之際,並活躍於兩宋江南一帶地區。兩者於儀式實踐上雖多有雷同,於行法宗旨與權威來源上,則能明顯對照出兩者帶有的社會關懷視野上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兩者驅除鬼祟的依據與標準,與官方儒家判定祠祀的標準具有密切相關性。此一相關性背後反映的,是儒道傳統長期以來曖昧的關係與互動模式。然而較之官方儒家的標準,道教經典上對祠祀、鬼神的態度與評量依據,就顯得更為嚴厲。道教經典文本所建構出的輔正驅邪、助國救民圖像,反映在實際執行案例上,就顯現出行法者個人取捨的判斷,往往是決定儀式最後被以何種方式呈現的重要關鍵。在由經典到實踐的過程中,行法者被視為最重要的關鍵。而行法者裁斷的標準,除了來自於經典文本上的規範,還來自於自身經驗與當下的情境。此外,於法師與道士行走江湖之際,鑑於儀式背後所帶有的替天巡行、助國救民等宗旨,其身份亦等同於天界官僚或職掌賞善罰惡的權威性。與此相對照官方儒家於現實社會建構起的規範,維持現實社會的秩序與安危。道士與法師如同信仰世界中的刑律的執行者,維持著信仰世界中的秩序和諧。
透過仰山二神、五通與五顯信仰傳布與建立過程,發現越界祠神正當性的建立,除了反映出宋代對祠神特性的轉變及社會關懷取向,還反映出兩種不同的祠神信仰傳統建立模式。透過行祠的建立與定期朝拜活動,以單一祠神為主軸的信仰傳統逐漸凝聚形成。同時在交流與傳播的過程中,佛道於其中扮演的轉化與吸納作用,無形中也為祠神信仰的正當性作了某種程度的背書。由此來看,正統與異端的價值論述與分野,並非絕對對立的標準與價值判斷,而是隨著個人所處的情境、身份、宗教思維與對象,產生不同的因應方式。
|
Page generated in 0.02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