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國處理德黑蘭人質危機之研究馬強生, MA, GIA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七八年以前,美國將伊朗視為波斯灣內部最安定,立場最堅定的盟邦,因此卡特
政府上台後,繼承歷來美國支持伊王巴勒維的政策,對其軍援經援不遺餘力,務期伊
朗成為美國推行其中東政策的代理人。但一九七八年伊朗回教革命爆發之後,伊朗政
局在一年之內急轉直下,先是伊王巴勒維數度更易內閣,企圖挽救政權失敗,終於在
內外交加的壓力中黯然去國,隨後他所任命的白泰爾內閣亦遭回教領袖何梅尼推翻,
導致伊朗陷入如火如荼的宗教狂熱之中,此後情況演變再非美國所能掌握。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效忠何梅尼的一群伊朗學生突然佔據了駐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
並劫持了六十二名美國館員作為人質,以交換正在紐約就醫的被黜國王巴勒維。德黑
蘭人質事件最後雖在繼任的雷根政府多方努力下獲得解決,但對美國而言,顯然人質
事件是一次失敗的演出。本論文除對上述情形作一般性的描述外,並試圖探討美國在
處理伊朗人質危機過程中所犯的若干錯誤。
本文共壹冊,分為五章共十七節,約七萬餘字。除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目的、研究方
法及資料評介外,第二章介紹一九七八年伊朗回教革命的歷史背景,並簡單回顧回教
領袖何梅尼取得政權前後的伊朗政情。第三章描述德黑蘭人質危機事件始末,並分析
卡特政府中高級幕僚對解決人質問題的兩種不同觀點,及卡特如何在一連串外交失敗
和即將來臨的競選壓力下採取強硬路線,決定武力救人而終於失敗之經過。第四章將
美國與伊朗的關係及蘇聯與伊朗的關係作一歷史性回溯,並探討伊朗在美蘇對峙中的
戰略地位,從而解釋美國處理人質事件的基本限制。第五章則對美國處理伊朗人質問
題程試作一評析及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2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