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學生對話的記憶與社會判斷:言語行為果斷性與性別訊息之效果探討吳士宏, WU, SH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依據語言行為理論(theory of speech acts) 及語言使用的客氣理論(politeness theory) ,探討一段以要求為主題的對話中,要求者不同果斷性
(assertiveness) 的言語行為,與對話雙方性別此二因素,如何影響知覺此對話的受試(1) 記憶要求者所說目標論辭的百分比高低與論辭果斷性的強弱;(2) 推論對話雙方的權力高低與關係親密度;(3) 評價要求者所採用的言語行為與預測對話雙方長期關係的後果。
本研究採3 (言語行為的果斷性:標準果斷、同理果斷、不果斷)×4 (要求者對接
收者的性別訊息:男對女、男對男、女對女、女對男)的受試者間實驗設計,參與實
驗的三百六十位大學生受試,先閱讀某一種實驗處理情況的文字對話,然後再填寫一
份包含回憶論辭作業與各種社會判斷題目的問卷。經二因子便異數分析與單純主要效
果模式(simple main effect model)考驗的結果發現:(1) 受試對果斷性愈強的目標論辭,回憶的百分比愈高,且同理果斷的論辭由「男對女」此由「男對男」中的男要求者說出,有更高的回憶百分比;(2) 性別訊息對受試所回憶目標論辭的果斷性、權力高低、親密度、言語行為的評價與後果,比接收者的權力更高,且雙方關係愈親密;(4) 受是本人較喜歡女要求者與男接收者互動時採用同理果斷,甚於採用不果斷的言語行為;(5) 不論接收者是男或女,女要求者採用不果斷比採用標準果斷的言語行為,更有利於長期關係的後果。
鑑於上述結果,實驗者討論了本研究的意涵(implication) 與可能的限制,並對相關議題的研究者與果斷性訓練(assertiveness training;AT) 的應用者提出建議;特別是,過去十多年來為AT重視的標準果斷,並未此另兩種果斷性的言語行為,有更佳的立即評價;而近年來也頗受AT強調的同理果斷,亦未有最好的長期關係後果。實驗者認為,AT中的女性學員,學習較具果斷性的言語行為,其負面的評價與後果之議題,直的深思。
|
2 |
大眾傳播媒體性別訊息融入性別平等教育團體對青少年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之研究葉惠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九十一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大眾傳播媒體性別訊息融入性別平等教育團體對青少年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之研究
指導教授:井敏珠博士
研 究 生:葉惠鳳
論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媒體性別訊息融入性別平等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青少年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之輔導成效。並根據團體輔導成效進行方案評估與修正,以做為日後高中職進行性別平等教育之教材。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主,採用參與觀察法與訪談法,以多元方法搜集相關資料,期能對研究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對象為某高職一、二年級學生共八名,進行為期七次(實際六次),每次150分鐘的團體輔導活動。
研究發現:一、達成團體部份目標:經過小團體輔導活動,成員能對媒體性別訊息進行察覺、批判及省思,輔導方案未能有效達到影響或建立成員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之目標,但能強化成員原本正確之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並促進成員在性別觀念之自我瞭解;同時活動內容有助於成員增進性別平等之相關知識。二、單元成效方面:成員能發現並批判大眾傳播媒體偏差之性別訊息,包括羅曼史小說及漫畫中偏差的兩性特質、性別角色及男強女弱不平等的兩性互動關係之描述、女性身體和專業展現之錯誤聯結;但對於電視廣告、童話故事及流行音樂中偏差的兩性互動、兩性特質及性別角色之刻板印象,與女性身體商品化之迷思覺察度不足。因此,有關「身體意象」、「兩性互動」、「性別內涵」、「兩性交往」之單元活動成效較佳;「性別刻板印象」之單元成效不顯著。三、成員最常接觸或使用的媒體為電視及網際網路,認為「小說」、「漫畫」及「網路」中最常出現偏差的性別訊息,對這類訊息多抱持不接受、避免收看的態度。四、輔導方案轉化為一般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建議獲得成員贊同。
根據本研究結果,針對輔導工作,包括小團體輔導、班級輔導、教學媒體、教學策略、有效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因應不同性別設計適合之教學活動,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大眾傳播媒體性別訊息、性別平等教育團體、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
|
Page generated in 0.01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