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布農族卡社群之氏族(Sidoq)研究-以潭南部落為例

范文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身為一個布農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氏族」,這是身為布農族人的責任也是義務。過去歷經不同政府統治,氏族組織從清代的賜姓政策、日治末期的改姓名運動加上國民政府漢姓名政策後,破壞了原本的姓氏結構而遭部分瓦解。氏族功能的式微使得氏族不再是影響布農族社會的重要推手,取而代之的權力迫使布農族傳統社會組織的快速解體。氏族的沒落是否代表一個部落的變遷?筆者從氏族組織的角度切入、回顧過去與詮釋現在潭南部落的變遷過程,並闡述其改變的原因及特殊性。 本論文從過去傳統氏族功能至當代-婚姻、政治、宗教、經濟之氏族運作,做為觀察潭南部落氏族功能運作的指標,提供未來氏族延續性的參考。根據研究所得之結果,氏族運作的軌跡,可分為三部分: 一、 適應:漸變符合社會形式 有些氏族功能的消失是因為不合時宜;有些氏族功能的轉變是為了適應社會;有些氏族功能的延續則是本質用途的傳遞。 二、 尋根:恢復傳統姓氏 惟有積極恢復傳統姓氏,找到自己所屬的「根」,才能讓布農族人原有的親族組織-氏族制度得以傳衍下去。 三、 傳承:未來延續性 透過文化的認同,勾連著氏族成員間彼此的親屬、社會關係,並凝聚氏族之間的認同感及向心力,來強化氏族成員間認同意識,使之氏族更能活絡於布農社會裏。 從結論的分析,乃得知氏族運作的軌跡,不是從有到無,突然消失不見的。而是漸進的、修正的、漸變的。漸漸符合現代社會潮流的發展及為適應社會的變遷,而修正變成現代所能接受的型式,所以,氏族的功能不是消失不見,而是以另一種可以符合現在社會的型式、概念而存在。

Page generated in 0.019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