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廣播Call-in節目的對話文體分析李森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為廣播Call-in節目的對話,「尋找」出它的文體特色,而我們在進行文本分析與詮釋之前,我們必須先討論本研究關於文體的定義,以及在這樣的文體定義之下,要如何來進行文本分析的問題。討論過這兩個問題之後,我們才能進入我們實際的分析。
本文是將狀況情境視為一種語言活動參與者互為主觀的認知,而文體則是在一個文化社群之中,對於某種「類似」的狀況情境,所做出具「慣例性」的「適切」的語言形式選擇。另外本文也討論了書寫文體與對話文體、進階文體與初級文體的差異,做為進一步討論研究策略的基礎。
在研究策略上,本文主要試圖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如何決定一種語言形式是由於某種情境因素所觸發?為解決這個問題,本文透過對於對話互動過程的討論,發展出一種比較的分析策略,但是這樣的分析策略卻仍會遇到適切性的問題,而最後研究者還是必須依靠他的雙重身份,也就是研究者與語言活動參與者共享的文體知識與文化意義,來做出詮釋。
第二個問題則是我們如何確定一種文體特色的「獨特性」?本文首先強調文體的進化與變異是語言使用的常態,而在這種常態之下,研究者必須瞭解到情境因素是多元多層的,而整體性地觀察狀況情境中所有的情境因素,於是本文使用了語域這個概念,來分類狀況情境中的各種情境因素,幫助我們的分析。此外我們也說明各種文體之間是一種家族相似性的關係,是彼此「部份相似部份相異」的,而如果我們要為一種文體畫出界線,就必須整體性地考慮所有的狀況情境。
在實例分析上,本文是認為廣播Call-in對話在語言範疇(field)上是兼具訊息性與娛樂性,一方面讓Caller成為暫時性的廣播者,一方面卻也是與Caller「閒聊」,達到娛樂性的效果。不遇即使Call-in對話再怎麼「親密」,在語言關係(tenor)上,它還是有距離的還是一種「偶遇」的語言關係。
最後在代結論的部份,本文則是重新檢視了適切性的問題、變異與進化的問題、以及我們在進行實例分析上的一些問題。
|
Page generated in 0.02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