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別爾嘉耶夫視野中杜斯妥也夫斯基人神自由的思維探討 /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свободы человекобога в творчестве Ф. М.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Н. А. Бердяева

劉怡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科技與文明的高度發展下,人對自身能力產生前所未有的自信,甚至自命為神,希望取代上帝來主導與改變世界。在這種想法驅使下,人的意志超出過去以上帝為基礎的道德價值體系束縛,漸漸失序。俄國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Достоевский Ф. М., 1821-1881)觀察到這個現象,並在小說作品《群魔》(Бесы, 1872)中將其命名為「人神」。 本論文以別爾嘉耶夫(Бердяев Н. А., 1874-1948)的自由哲學為立論基礎,探討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三部作品《地下室手記》(Записки из подполья, 1864)、《罪與罰》(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1866)與《群魔》所呈現出的人神自由思維。除緒論與結論外,本論文文分三章,第一章闡明自由概念與其演變,第二章論別爾嘉耶夫視野下的杜斯妥也夫斯基自由觀,第三章則以別氏詮釋杜氏之自由觀為基礎,進行杜氏於《地下室手記》等三部作品文本中的人神自由思維探討。
2

論俄國文學中人物姓名之運用—以杜斯妥也夫斯基之《罪與罰》為例

劉哲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俄國文學作品中,常常會見到許多不同於一般或是作家精心獨創的人物姓名,這些人物姓名可能存在真實生活中,也或許根本不存在,而卻僅僅是作家的虛構。這些人物姓名不僅具有特別的語意,也可能成為典型的文學人物形象,而被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指稱某一類型的人,例如:普柳什金( Плюшкин )、弗拉爾曼( Вральман ) 等。這些人物的姓名和形象都留給讀者很深的印象。就俄國人而言,這些人物姓名眾所皆知,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姓名不只是俄國文學的一小部份,也牽涉到整個俄國文化層面。 在俄國文學領域中,作家透過神話、構詞、俄國姓名來源、語義、諧音等,塑造出各式各樣的人物姓名。因此,創造人物姓名似乎成了作家玩弄文字的一種手法。了解小說人物的姓名,不僅能夠知道作家筆下人物姓名的暗喻,更可以推知整部作品的中心主題與作家的思想。本論文將挑選古俄羅斯時期至十九世紀文學作品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分析其具有意義之人物姓名,並探討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 «罪與罰» 中,人物姓名之意義以及此部小說中,故事敘述者藉由對人物的稱呼,所要表達的情感及人物之間藉由不同的稱呼方式,所要呈現的意涵。
3

「接受美學」觀照下的杜斯妥也夫斯基─以《罪與罰》與《卡拉瑪佐夫兄弟》為例

李卓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接受美學理論基礎,建構以讀者為中心,涵括俄國、西方與中文讀者界之杜斯妥也夫斯基接受史,完整呈現杜斯妥也夫斯基在不同社會背景與文化傳統中的多樣形象。論文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接受美學理論,並評述相關文獻。第二章俄國讀者之接受,針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及蘇聯時期前三十年,分析兩階段具代表性之評論,探討俄國讀者對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接受特點。第三章西方讀者之接受,首先敘述法、德、英、美接受歷程,然後探討西方二傳統接受視角─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最後介紹物理學與女性主義評論。第四章中文讀者之接受,分別就19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50年代至70年代及80年代至今三時期,歸納整理重要批評家的見解,研究二十世紀中國大陸和台灣杜斯妥也夫斯基評論與接受的特點。第五章結論,總結前三章所述,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Page generated in 0.02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