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論俄國文學中人物姓名之運用—以杜斯妥也夫斯基之《罪與罰》為例劉哲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俄國文學作品中,常常會見到許多不同於一般或是作家精心獨創的人物姓名,這些人物姓名可能存在真實生活中,也或許根本不存在,而卻僅僅是作家的虛構。這些人物姓名不僅具有特別的語意,也可能成為典型的文學人物形象,而被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指稱某一類型的人,例如:普柳什金( Плюшкин )、弗拉爾曼( Вральман ) 等。這些人物的姓名和形象都留給讀者很深的印象。就俄國人而言,這些人物姓名眾所皆知,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姓名不只是俄國文學的一小部份,也牽涉到整個俄國文化層面。
在俄國文學領域中,作家透過神話、構詞、俄國姓名來源、語義、諧音等,塑造出各式各樣的人物姓名。因此,創造人物姓名似乎成了作家玩弄文字的一種手法。了解小說人物的姓名,不僅能夠知道作家筆下人物姓名的暗喻,更可以推知整部作品的中心主題與作家的思想。本論文將挑選古俄羅斯時期至十九世紀文學作品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分析其具有意義之人物姓名,並探討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 «罪與罰» 中,人物姓名之意義以及此部小說中,故事敘述者藉由對人物的稱呼,所要表達的情感及人物之間藉由不同的稱呼方式,所要呈現的意涵。
|
2 |
「接受美學」觀照下的杜斯妥也夫斯基─以《罪與罰》與《卡拉瑪佐夫兄弟》為例李卓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接受美學理論基礎,建構以讀者為中心,涵括俄國、西方與中文讀者界之杜斯妥也夫斯基接受史,完整呈現杜斯妥也夫斯基在不同社會背景與文化傳統中的多樣形象。論文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接受美學理論,並評述相關文獻。第二章俄國讀者之接受,針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及蘇聯時期前三十年,分析兩階段具代表性之評論,探討俄國讀者對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接受特點。第三章西方讀者之接受,首先敘述法、德、英、美接受歷程,然後探討西方二傳統接受視角─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最後介紹物理學與女性主義評論。第四章中文讀者之接受,分別就19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50年代至70年代及80年代至今三時期,歸納整理重要批評家的見解,研究二十世紀中國大陸和台灣杜斯妥也夫斯基評論與接受的特點。第五章結論,總結前三章所述,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
Page generated in 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