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2
  • 73
  • 37
  • 9
  • 6
  • 5
  • Tagged with
  • 130
  • 57
  • 33
  • 27
  • 27
  • 26
  • 25
  • 24
  • 23
  • 22
  • 20
  • 19
  • 18
  • 17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 / A study of death stories in San-Yan

金明求, kim,Myung-Go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實中的人往往囿於當下的生活過程,僅僅關注眼前的人生,而忽略了人生的另一面,就是死亡。每一種死亡方式或死亡類型,以及每一類對於這種死亡方式、類型的體驗與思考,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們對於生命、存在的考慮與反思。其實在小說虛構的情節,在人們生命與死亡故事為基礎下,常常產生活著與死亡的掙扎、衝突並透射在永恆的生命理想故事上,但以正面活著的角度來探究人生的本質、意義,可能會變得非常複雜、模糊,而且掌握得不大明確,反而從人生本質的反面就是死亡的角度來觀察,以生者在世為主的觀念上所忽略或放棄的值得思索的部份,或許會有啟發的可能性。觀察《三言》每一篇中的人物的時候,看起來似乎只是在一寸紙面上活躍,其實在無限的時間、空間上生動地活著。在生命故事中,可以說集中在生與死的關照,所以每一篇無不是對生死的焦慮、掙扎、表現出不斷的衝突,而且他們處理死亡的方式、態度著墨得非常濃厚。小說人物在作品中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死亡態度來對死亡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呈現,進而探索總體的死亡的本質與生命的價值。《三言》人物在面對死亡時候的心理變化、死亡的預備、對死亡的思考、超越對死亡困惑等,了解人生的本源,有很大的啟發性。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小說,更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死亡難以言喻的複雜心理,而提供對人生意義進行深沈的思考機會。《三言》作品的死亡主題,突破以偏重生命為主的有限局面,對深入地了解「人」,應有些幫助。 本論文各章的分類與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三言》的刊刻及研究概況。 第二章 義與死——捨生取義的人格理想 作品中表現「重義」死亡觀的不同面貌,如堅持行俠仗義、重視忠烈孝義、呈現結交之義的高尚精神等,雖然在重義的實踐上理想、信念態度不同,但共同觀點是在實現自己理念的時候,或面臨自己義與不義衝突的時候,就誠懇選擇重義的信念。他們將所有生命意志放在「重義」上,來呈現行義的高尚性。 第三章 愛與死——愛的毀滅與再生 「愛與死」強烈精神意志透過人物獨特實現愛情的方式,表現出追求愛情的強烈生命意志。雖然肉體生命不存在、含著冤恨而死、生離死別後盼望重會而堅決守節,但為了心之所愛犧牲自己,在其精神上仍是感到心滿意足的。他們對死亡的態度非常果決,倘若追求不到想望中的愛情,便毫無後悔而實踐死亡。相對而言,一旦愛情出現變化,其所受到的衝擊更不可輕忽,生而無愛太痛苦,所以不得已選擇死亡之路。「愛與死」的主題思想中對於愛情幸福強烈追求的意志更是不容忽略的一環。 第四章 超越死亡——仙境與悟境 「超越死亡」方式來試圖「覺悟」可以分成為「逍遙自在」道教思惟的呈現與「佛門坐化」佛教思惟的呈現。人物達到悟境之前,經過道教、佛教的磨練過程前後的自我全然不同,其人生觀、精神價值都改變了。現實上追求功名富貴之心、生死存亡之事,全轉化為「無常」、「空虛」。精神覺悟之前而歸於道仙、佛門,或通過道教、佛教式考驗而得到覺悟過程來看,都有充分地呈現出以精神覺悟來超越生死,而邁向解脫境界。雖然人物「逍遙自在」、「因果輪迴」的悟境方式不同,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突破堅固的現實生死束縛,而實現超越境界的理想世界。 第五章 結論 以《三言》的死亡主題來著手深入地靠近人生的死亡涵意,我們常常迴避而不敢接近的生命的另外一部份會了解得更多,這就是我們理解人生本質的時候值得切入的面向。《三言》人物的死亡意識並非一味地走向「悲劇性」,反而以獨特的死亡方式來超越生與死的焦慮、解脫死亡畏懼,最後邁向生命理想的國度。雖然每一個人物面對死亡的態度、思考、具體行為不同,但是他們對死亡的思索、困惑、哀傷,比生命的思考更深入、更豐富,所以了解人生本質的時候,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內。 附錄 中國的死亡觀念 重點在於死亡觀念的溯源及其歷史進程,如語言文字的溯源、中國民間死亡觀的透視,如喪葬禮俗、先秦諸子死亡觀及其流衍、佛道教的死亡觀及其演變過程、宋明理學的死亡觀等。 《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8 第三節 《三言》的刊刻及研究概況‥‥‥‥‥‥‥‥‥ 13 第二章 義與死——捨生取義的人格理想 ‥‥‥‥ 17 第一節 行俠仗義‥‥‥‥‥‥‥‥‥‥‥‥‥‥‥‥‥‥ 18 一、 堅持俠義不動情愛‥‥‥‥‥‥‥‥‥‥‥‥‥ 21 二、 以孝道為基礎呈現俠義精神‥‥‥‥‥‥‥‥‥ 25 三、 平不平的義士精神‥‥‥‥‥‥‥‥‥‥‥‥‥ 28 四、 「受恩必報」的價值實現‥‥‥‥‥‥‥‥‥‥ 32 第二節 忠烈孝義 ‥‥‥‥‥‥‥‥‥‥‥‥‥‥‥‥‥ 34 一、 襯托忠義精神之「私」的面貌‥‥‥‥‥‥‥‥ 38 二、 以孝道來發揚重義精神‥‥‥‥‥‥‥‥‥‥‥ 43 第三節 結交之義 ‥‥‥‥‥‥‥‥‥‥‥‥‥‥‥‥‥ 48 一、 併糧之交與雞黍之約‥‥‥‥‥‥‥‥‥‥‥‥ 49 二、 知音之交以實現「彈心」、「聽心」之境 ‥‥ 54 三、 結心以同生死 ‥‥‥‥‥‥‥‥‥‥‥‥‥‥‥ 59 第四節 結 語‥‥‥‥‥‥‥‥‥‥‥‥‥‥‥‥‥‥‥ 64 第三章 愛與死——愛的毀滅與再生 ‥‥‥‥‥‥ 67 第一節 死而求愛 ‥‥‥‥‥‥‥‥‥‥‥‥‥‥‥‥‥ 70 一、 倫理阻隔與愛情期望的落差‥‥‥‥‥‥‥‥‥ 72 二、 「同歸於盡」而消除愛冤之衝突‥‥‥‥‥‥‥ 75 三、 解放愛情的執著 ‥‥‥‥‥‥‥‥‥‥‥‥‥‥ 78 四、 團圓夢境 ‥‥‥‥‥‥‥‥‥‥‥‥‥‥‥‥‥ 79 第二節 非愛冤死‥‥‥‥‥‥‥‥‥‥‥‥‥‥‥‥‥ 84 一、 愛情與長恨的不同呈現 ‥‥‥‥‥‥‥‥‥‥ 85 二、 再生與死亡的「同歸內涵」 ‥‥‥‥‥‥‥‥ 88 三、 不容真情的「怒恨」抗訴 ‥‥‥‥‥‥‥‥‥ 92 第三節 生死恩情 ‥‥‥‥‥‥‥‥‥‥‥‥‥‥‥‥‥ 96 一、 生前之情,死後之戀‥‥‥‥‥‥‥‥‥‥‥‥ 98 二、 悲哀心死,弔喪傷感‥‥‥‥‥‥‥‥‥‥‥‥ 101 三、 「同生共死」信念以實現愛情圓滿 ‥‥‥‥‥ 104 四、 「為愛情而守節」的精神昇華 ‥‥‥‥‥‥‥‥ 109 第四節 生離死別 ‥‥‥‥‥‥‥‥‥‥‥‥‥‥‥‥‥ 114 一、 生離與會合的愛情曲線‥‥‥‥‥‥‥‥‥‥‥ 116 二、 相思難忘,盼望重會 ‥‥‥‥‥‥‥‥‥‥‥‥ 119 三、 分離的悲傷 ‥‥‥‥‥‥‥‥‥‥‥‥‥‥‥‥ 124 第五節 結 語 ‥‥‥‥‥‥‥‥‥‥‥‥‥‥‥‥‥‥ 127 第四章 超越死亡——仙境與悟境 ‥‥‥‥‥‥‥ 131 第一節 鬼域幻境後的逍遙自在——道教思惟的呈現‥‥‥‥ 132 一、 看破「鬼趣」、「變魚」後的精神開悟‥‥‥‥ 138 二、 經過現實歷程後的人生省察‥‥‥‥‥‥‥‥‥ 147 三、 成仙考驗而邁向永生‥‥‥‥‥‥‥‥‥‥‥‥ 155 四、 逍遙遊的精神超越‥‥‥‥‥‥‥‥‥‥‥‥‥ 165 第二節 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佛教思惟的呈現 ‥‥‥ 174 一、 覺悟色空而修行坐化‥‥‥‥‥‥‥‥‥‥‥‥ 180 二、 解脫三世輪迴業報以成就涅槃‥‥‥‥‥‥‥‥ 186 三、 周遊地獄後體會「天地無私」‥‥‥‥‥‥‥‥ 194 第三節 結 語 ‥‥‥‥‥‥‥‥‥‥‥‥‥‥‥‥‥‥ 202 第五章 結 論‥‥‥‥‥‥‥‥‥‥‥‥‥‥‥‥ 207 附錄 中國的死亡觀念 ‥‥‥‥‥‥‥‥‥‥‥ 219 第一節 死亡觀念的溯源及其歷史進程 ‥‥‥‥‥‥‥ 219 一、 語言文字的溯源 ‥‥‥‥‥‥‥‥‥‥‥‥‥‥ 219 二、 中國民間死亡觀的透視——喪葬禮俗的死亡思考 ‥‥‥ 227 第二節 先秦諸子死亡觀及其流衍 ‥‥‥‥‥‥‥‥‥‥ 231 一、 孔子的死亡觀 ‥‥‥‥‥‥‥‥‥‥‥‥‥‥‥ 232 二、 老子的死亡觀 ‥‥‥‥‥‥‥‥‥‥‥‥‥‥‥ 241 三、 莊子的死亡觀 ‥‥‥‥‥‥‥‥‥‥‥‥‥‥‥ 245 四、 其他先秦諸子的死亡觀‥‥‥‥‥‥‥‥‥‥‥ 247 第三節 佛教的死亡觀 ‥‥‥‥‥‥‥‥‥‥‥‥‥‥‥ 252 一、 佛教死亡觀的變遷——以佛教經典為中心 ‥‥‥‥‥ 253 二、 輪迴報應的思想起點 ‥‥‥‥‥‥‥‥‥‥‥ 255 三、 關注西方極樂淨土 ‥‥‥‥‥‥‥‥‥‥‥‥ 262 四、 嚮往生死涅槃之境界 ‥‥‥‥‥‥‥‥‥‥‥ 264 第四節 道教的死亡觀及其流衍 ‥‥‥‥‥‥‥‥‥‥‥ 266 一、 道教的變遷 ‥‥‥‥‥‥‥‥‥‥‥‥‥‥‥‥ 268 二、 尋求現世快樂之理想 ‥‥‥‥‥‥‥‥‥‥‥ 269 第五節 宋明理學的死亡觀 ‥‥‥‥‥‥‥‥‥‥‥‥‥ 275 第六節 結 語 ‥‥‥‥‥‥‥‥‥‥‥‥‥‥‥‥‥‥‥ 278 參考書目 ‥‥‥‥‥‥‥‥‥‥‥‥‥‥‥‥‥‥‥ 281
2

在死亡率持續改善下-檢驗目前死差分紅公式的適用性

曾耀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死亡率持續改善之下,大部分人身壽險商品在評價時享有相當大的死差益,在此情況之下,保險公司會依目前既定的分紅方式,將死差益分還給保戶,本研究利用模擬的方式檢測出目前死差分紅公式在部分人身壽險商品的使用上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即死差分紅的金額超過死差益的額度,使得保險公司出現損失。若以20歲男性購買生死合險商品為例,每一元的保額,保險公司將損失0.34元,女性部分每一元保額則損失約0.43元,這樣的結果對保險公司的現金流量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死亡險的部分,由平均數的角度,目前死差分紅公式的結果是合理的,即分紅金額等於死差益額度,但若觀察其他統計數據,則結果不如預期,大約有一半以上保單的死差益無法支付因死亡率改善必須給付的死差紅利,此時若保險公司的現金流量要達到一個平衡的話,保單的數量必須夠多,否則保戶人數過少容易出現連續虧損的情況,造成保險公司現金流量不穩定。為了改善此不合理現象,本研究針對原死差分紅公式不合理之處提出修正,並使用模擬的方式檢測公式修正後的適用性,其結果顯示,修正後的死差分紅公式除了在保障期間為終身的部分仍然有不合理的現象之外,其餘年齡與保障期間的組合中皆能有效改善。
3

子どもの心が動く健康教育をめざして : 「死」を考える(養護)(教科研究)

佐藤, 喜世恵 15 November 2001 (has links)
国立情報学研究所で電子化したコンテンツを使用している。
4

死亡率變動之迴歸分析研究

韋潤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KDD系統-以民國八十三年至八十八年之死亡資料庫為例

陳怡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大量資料不斷地快速累積,資料採礦與統計應用也隨著電腦等高科技之蓬勃發展而愈顯得重要。雖然市面上有一些專屬的統計軟體,能提供資料採礦的功能,但是會有受限於統計套裝軟體中不知如何輸入資料、尋找相關分析項目…等非人性化的缺失。為了改善此缺失,本文建立了『KDD系統』,希望以Visual Basic發展出人性化的使用者介面,進而連結統計軟體STATISTICA,將統計套裝軟體呈現出普及化的風格,讓不同領域的使用者都能輕鬆的進行資料採礦。最後,本文以流行病學為例,藉著『KDD系統』簡易地操作方式與多功能的分析表單內容,來找出六年來臺灣(含金馬地區)死亡原因之趨勢與關連的資訊,希望這些資訊能對研究死因的學者專家和政府官員在對病因的探討上有所助益。 / In coping with the increasingly accelerated supply of data and along with the fast pace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mputing science, data mining and statistical application have become a necessary and vital tools. Although there are a number statistical packages dealing with data mining available,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with these packages such as input data,transforming data, recoding data, etc.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aims to improve the above mentioned shortcomings. To accomplish this goal the author has developed a user friendly interface called KDD system using Visual Basic and is linked with statistical software--STATISTICA making it a multi-function system. The system is easy to manipulate that allows users of all types even the novices be able to run the data mining application. This research took the data of the deceased in Taiwan from 1993 to 1998 and run the data on the KDD system in an attempt to find the trend of the cause of death. The research has found some valuable findings worth noting and could be useful for government officers and scholars in epidemiology.
6

死因贈與之研究

吳義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代遺囑法未脫英國法學家梅因(Sir Henry James Sumner Maine 1822-1888)之法發展公式:從身分到契約(from Status to Contract),由「為家之遺囑」演化至「為個人之遺囑」,遺囑法漸次由身分法之領域而移於財產法之領域。故現代遺囑制度之機能須同時兼顧財產法及身分法之要求,前者要為遺產處分之自由,後者則為被繼承人近親之照護。我國民法為達此二目的。主要設有遺贈及特留分制度。然遺贈須以遺囑為之,而遺囑之方式又頗嚴格繁複,致不絕為國民大眾所熟稔及善用。死因贈與行為具處分死後財產之經濟目的,因此,得否藉死因贈與制度以實現「遺產處分之自由」,為作者本文所關心及深感興趣之課題。蓋遺贈應非實現「遺產處分自由」之唯一手段。因遺囑制度係為實現「遺產處分自由」目的而設,不應反其道而行,為維此項制度而否定任何了實現該目的之手段。所應注意者,不論何種手段。於踐行遺產處分自由之同時,不能或忘身分法上「近親照護」(特留分制度)之要求。 本文秉上述中心思想而為死因贈與制度之研究,分七章論述,各章所論要旨簡述如下: 第壹章:簡述研究動機及目的,以及研究範圍及方法。 第貳章:透過法制史之研究,獲得如下之重要結論:死因贈與制度之源起固為處分贈與人死後之財產。但各時期關於此項制度之內容頗具差異,顯見死因贈與制度之具體內容。並無法理邏輯上之必然特性,反以法律政策之考量為重。此項結論支持吾人對我國民法上之死因贈與制度,得有自為解釋及設計之空間。並且法制史上曾出現之各項死因贈與特色,亦提供吾人解釋,設計之豐富參考。 第參章:於簡要介紹規範死因贈與之相關外國立法例後,本文經由日本法之比較研究,對死因贈與有異於國內通說之獨特定義,亦即除承認通說所謂「附停止條件之死因贈與」外,亦承認單純之「附始期之死因贈與」。立論所據為法制史及比較法之觀察,契約自由原則之貫澈,以及遺贈之「同時存在原則」不適用於死因贈與等理曲。 另外,本章第三節乃扼要比較與死因贈與相類似之三項概念,特別是「遺贈」及「繼承契約」,前者引致第肆章之詳細討論,後者則啟發吾人肯定未設繼承契約制度之我國,實有承認死因贈與制度獨立存在之必要(且其存在應有異於遺贈之特色)。 第肆章:因日本民法第五五四條明文規定:因死亡而生效力之贈與,依遺贈之相關規定。故死因贈與於何種範圍內得準用遺贈之相關規定,日本實務及學說多有爭議。本章一一探討,並赫然發現基於死因贈與及遺贈之相似性,並非即可導出死因贈與應準用關於遺囑能力、方式、效力、執行及撤回等規定之結論。死因贈與應堅守其契約性質而適用或類推適用民法贈與一節之規定。其中尤以「死因贈與之撤回」問題為最,本文認為:死因贈與生效前(即贈與人死台前),未曾作成書面(立有字據)者,贈與人得類推適用第四○八條規定而撤回,曾作成書面者則否。至於生效後(贈與人死亡後),贈與人之繼承人既不得繼承上述贈與人生前所有之「撤回權」,亦無直接類推用第四○八條而為撤銷之餘地。如此以觀,死因贈與較諸遺贈有甚強之法拘束力,乃承認死因贈與制度主要理由之一。日本民法贈與一節規定簡陋(僅六條規定),又宥於第五五四條之明文,遂生紛爭,於我國民法之解釋操作上,當不必蹈其覆轍,自陷混沼。 第伍章:依民法第一一二條規定及無效法律行為轉換之一般理論觀之,死因贈與及遺贈頗有互為轉換之可能。本章介紹日本法上諸多實例以供參考。須加說明者:死因贈與為不要式行為,遺贈則為要式行為,故未曾依任何方式作成之無效死因贈與自無轉換為有效遺贈之可能。另外,死因贈與既具較遺贈為強之拘束力,則無效之遺贈欲轉換為有效死因贈與,似有違轉換之一般理論;然此處所論無效法律行為之轉換,常係發生於贈與人死亡後,承認有效轉換尚不致使贈與人蒙受不利,故應以實現其遺志為要,此亦符死因贈與制度活化贈與人意思之原始功能。再者,遺贈為完整之單獨意思表示。故不得以無效之遺贈意思視為要約,而以受贈人嗣後之承諾成立有效之死因贈與。 第陸章:死因贈與為特留分扣減之標的乃我國通說所共認,並且死因贈與僅具債權效力,於贈與人死亡前,標的物之所有權尚未移轉,故仍歸屬於應繼財產範圍內,自無必要另行算入特留分算定之基本數額中。但死因贈與之扣減順序是否與遺贈相同。學說則少有論及。本章亦藉日本法之比較研究,認為死因贈與之扣減順序應後於遺贈。蓋死因贈與依日本法之「效力發生時基準說」而言,乃「最新之贈與、最舊之遺贈」,亦即因死因贈與之不了撤回牲,及契約性質(有期待權保護之考量),死因贈與對特留分之侵害應較遺贈為早,故應於遺贈之後而受扣減。況且,數遺贈之比例扣減亦不過法律推測當事人意思所為之規定而已,非不變之定理。 第柒章:結論。本文肯定死因贈與得作為死後財產處分手段之一,並且肯定其契約性質,應依贈與規定予以規範。則於現行民法之解釋下,遺囑法唯一應介入者,僅特留分制度之精神而已。
7

ラット海馬へのイボテン酸投与および運動負荷ストレスにより出現するDark neuronとその経過

石田, 和人, 飛田, 秀樹, 西野, 仁雄 20 April 2002 (has links)
(運動・神経生理)
8

ギリシア悲劇におけるカロス・タナトス

吉武, 純夫 24 November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文学) / 乙第13056号 / 論文博第628号 / 新制||文||640(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言語学専攻(西洋古典語学西洋古典文学) / (主査)准教授 CIESKO Martin, 教授 髙橋 宏幸, 教授 中畑 正志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9

キイロショウジョウバエ(Drosophila melanogaster)におけるBH3-only protein、sayonaraの発見

池川, 優子 23 March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生命科学) / 甲第24755号 / 生博第496号 / 新制||生||66(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生命科学研究科高次生命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北島 智也, 教授 井垣 達吏, 教授 鈴木 淳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Life Scienc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10

資料採礦之簡易系統—以流行病學為例

羅家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電腦等高科技的快速成長,進而促進資訊化的過程。資料庫的蓬勃發展,使得資料大量累積,長久之下,卻造成資料過多,資訊不足的嚴重問題。因此資料庫內的知識探索議題也隨之興起,而資料採礦(Data Mining)的過程,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相同的,預防醫學資訊的發展,流行病學資料庫中亦累積了大量關於死亡統計資料,而這些資料中,隱藏可能存在的知識,能加強我們對疾病進展的瞭解。若將資料採礦的概念應用於流行病學領域,相信必能相輔相成。 本研究的重點在於結合統計軟體 STATISTICA,以Visual Basic 6.0語言開發一個簡易的資料採礦系統之使用者介面,並將資料採礦技術應用於死亡統計資料中。系統中的挖掘方法主要採用敘述統計、交叉分析與多變量分析中的群集分析與區別分析,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室所提供之民國八十三年至八十八年台灣地區人口死亡原因資料,來發現隱藏在資料中的趨勢與模式。 / For the past decade the development in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advanced so rapidly that it brings forth the enormous supply of data information. As time passes by the data inform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ly accumulated yet little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data thus resulting a loss of information which might be of significant. Bearing with the existence of such issue, this research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data mining as one of the solution. Similarly, the data base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science may have contained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f one can appropriately apply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into this huge database then we may be able to extract some valuable findings.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 user friendly operating system using Visual Basic 6.0 and integrates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STATISTICA into the operating system. The research applies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on the death data provided by Statistics Office, Department of Health from 1994 to 1999.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application a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ross tabulation, cluster analysis,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an attempt to find out if there is any pattern in the cause of death.

Page generated in 0.0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