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晚清漕運變革之研究

陳一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漕運是歷代皇朝通過水運,向其統治中心徵運稅糧等物資的一種制度,約始於秦漢。其後,歷代相沿,盛於唐宋,發展於元明,再極盛於清。至清亡國共歷兩千餘年而終止,可說與中國的君主專制皇朝相始終。明、清兩代,是漕運制度的成熟時期,由於歷代經驗的積累,和統治者的重視,此時漕運的組織、運作都十分嚴密健全。明代自成祖遷都北京,漕運遂成大政之一,為求順利轉運江南的漕糧,遂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漕運制度,並浚深會通等河,罷海運,專行河運。清代的漕運規制,大致上沿襲明代,少有更張,一直到清中葉後,由於漕政敗壞,運河阻滯,加上太平天國亂事起,原有之規制再不能行,才有海運、大規模減漕與改折等變革。 本文之主旨,在探討清代中期以後,由道光初年迄於宣統末年清室退位近九十年間,漕運制度的變遷。此時期的漕運,大略上經過了三度的大變革。首先,在道光初年,漕運面臨河道梗阻,漕弊積重等問題,採取了招商海運的變通措施,暫度難關。次者,在道咸之際,發生了太平天國的亂事,漕運面臨徵收、運輸上的困境,採取了推展海運及變通折徵等措施,並在戰後重建期裁減了江南地區的漕賦。最後,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間,在清廷銳意推行新政下,基於財政為主的考量,將漕糧僅留100萬石由江浙兩省由海道辦運,其他直省全面折徵折解,而運輸方式也由新交通工具,輪船及鐵路取代,而將原有的漕運規制廢止。以變革的方式言之,則有海運、折徵、減漕等項。 清代晚期漕運的變革,是由於漕運的危機及弊端而發其端,改革的目的,在使以供應北京糧米用度為目標的漕運得以順利達成,然種種的興革措施,卻使這個制度逐漸解體,走上滅亡。本文主要以清政府為中心,論述其在中葉後漕運遭遇困境時,如何應付及處理這些困境的過程,及這些處理方法,轉而對漕運制度產生如何的影響。探討的時間範圍,主要是嘉道年間漕運開始面臨重大的困境至清室滅亡,漕運正式停止為止。 本文除續言與結論外,分為四章。 第一章為〈清代漕運的規制〉:本章旨說明清代漕糧河運的運作機制,就漕糧的功能,漕糧之徵收與運送,漕運之組織管理等方面加以說明。 第二章為〈道光朝之漕糧試行海運〉:本章旨在論述清代嘉道年間漕運所面臨的困境,其君臣如何面對、討論並提出改革方案。既決定了試行海運,事屬創行,其實行情況及獲得之成效為何,及為何無法將改革持續。 第三章為〈面對太平天國亂事的應變〉:太平天國是清代面臨的空前的亂事,它將漕運的運道截斷,將漕運的設施摧毀,使漕糧徵收困難,對漕運造成重大的打擊,清廷對此也相應地做出持續海運,變通折徵,裁減漕賦等措施來應變,本章即將對這些應變措施加以探討,並論述其影響。 第四章為〈漕運的廢止〉:晚清漕運,經過咸同年因應太平天國亂事的變通後,由於環境及時勢的變遷,不但無法恢復舊制,反而因為這些變通措施,逐漸使原有的制度趨於解體,加上大開口岸通商之後,由洋人帶入新的運輸科技與商業觀念的衝擊之下,終於使清廷下旨廢止漕運,制度雖然廢止了,而漕運活動卻在新式的交通系統下繼續進行,直到清亡。本章將就以上諸點加以探討。

Page generated in 0.01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