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之比較研究 / Copmartive Study of Financial Crisis Between Taiwan & Japan王建民, Wang, Chien-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金融危機的理論模型可分為:1.第一代模型:基本面惡化。2.第二代模型:傳染蔓延效果。3.第三代模型:預期心理效果。
二、台灣發生金融危機的成因為:1.土地投機過深。2.股票持有過多。3.交叉持股,過度融資。4.借殼上市。
三、台灣發生金融危機的後果為: 1.資產價格下跌,影響家計消費。2.經濟成長率下降。3.銀行業逾放比率增加、資產品質惡化、退票比率增加、資產報酬率下降。
四、台灣發生金融危機政府採取的因應對策及其效果為:1.一般性管制。2.選擇性信用管制。3.調降金融業營業稅:降稅所增加的盈餘,幫助銀行沖銷呆帳,降低逾放比率。4.金融業合併:(1)業務同性質很高,將以節省成本為主要目的。(2)官股成分的銀行進行合併。5.展延問題企業本息攤還半年。6.護盤:(1)企業界護盤:釀成母子公司財務危機。(2)財政部成立「股市穩定基金小組」。7.銀行業不動產擔保品需於兩年內處分完畢。8.限制分行設立家數,誘導新銀行承受信用合作社。9.嚴禁抽銀根,以配合政府紓困政策。
五、日本發生金融危機的成因為:1.政界、官員、財界與黑道操縱股價。2.交叉持股,過度融資。3.土地投機過深。4.大藏省及日銀失職。5.決策當局無法適當處理。
六、日本發生金融危機的後果為:1.經濟成長停滯。2.企業部門財務結構惡化、破產家數及債務創新高。3.失業率創新高。4.財政赤字惡化及國民負擔增加。5.金融機構債信評等下降、資本適足性規定與股、匯市重挫導致金融機構惜貸。6.銀行業逾放比率增加、資產品質惡化、資產報酬率下降。7.資產價格下跌,影響家計消費。
七、日本發生金融危機政府採取的因應對策及其效果為:
(一)振興景氣方案成效評析:自1992年起推出多次振興經濟方案,惟未進行制度面及供給面結構改革,銀行龐大呆帳問題一再拖延,財政赤字不斷擴大。
(二)租稅政策成效評析: 1997年提高消費稅稅率並廢除特別減稅措施,且增加醫療保險自負額,同時公共投資減少3兆日圓,被認為是振興經濟的絆腳石。
(三)貨幣政策成效評析:貼現率由1993年8月30日的6%逐漸調降至歷史新低點,但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幾乎無法發揮。
(四)金融改革成效評析:1.1996年:實施金融大改革,逐步解除金融市場各項管制,期望在2001年可以與紐約、倫敦的金融市場並駕其驅;但卻在1997年中為金融風暴所阻。2.1997年:(1)通過日銀法修正法案,賦予日銀自主性。(2)大藏省改革法案,可下令銀行停止營業,而不再採行事前指導與保護。3.1998年:實施(1)「新外匯化」、「金融系統改革法」、「金融機能安定化法」、「存款保險修正法案」:以公共資金購買特別股方式挹注銀行資本,由於挹注金額過低,且外界對審查過程質疑甚深。(3)實施「金融再生法」:成立「金融再生委員會」,解決問題銀行;同時合併住專管理公司與處理回收銀行:專司負責處理銀行不良債權;惟面臨適任人選不足的問題。同時與大藏省共同管理,故其「獨立」、「專責」的角色亦受到質疑。 (4)實施「金融早期健全法案」:率先對受困的金融機構提供援助。4.1999年:對大型銀行、地方銀行的官方資金投入期限至2001年3月底止,防金融界的過度依賴。5.2000年:成立金融廳,強化金融體系,確保金融管理的透明化,加強與國際合作為職志。
八、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的比較
(一)相同點:1.外債小於外匯存底。2.內債赤字逐漸擴大。3.貿易收支都有盈餘,惟貿易盈餘與國內投資有趨緩的現象,造成經濟成長率下降,股、匯市下跌。4.有產業及資金外移的現象。5.銀行有特權貸放,造成道德危機與逆選擇。
(二)相異點:1.技術層次不同:日本的研發水準有其獨特之處,台灣OEM較多,大都接美、日訂單,受美、日景氣衰退的影響既大且深。2.政治穩定性不同:日本長達近10年的短命內閣,政策前後無法一致性,責任承擔不明,台灣則無此現象。3.佔世界經濟體的地位不同:日本佔世界經濟體第二大,台灣佔世界經濟體第二十一大,所以日本的產能比台灣大。4.工資與地租成本結構不同:日本的工資與地租成本是台灣的2.5倍,所以景氣下滑較早發生,趨緩的時間亦較長。
九、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經驗給吾人之改革啟示
(一)在銀行制度應有的改革:1.強化金融監理體系,力求金融監理一元化。2.鼓勵金融機構合併。3.設立資產管理公司。4.成立控股公司。
(二)在貨幣市場應有的改革:1.發行票券的公司需經信用評等。2.建立票券業務防火牆及內控制度。3.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與銀行體系進行競爭,可提升競爭力。
(三)在資本市場應有的改革:1.降低股市的財務槓桿比率,適度調低融資成數。2.加強查緝丙種經紀人。3.提高法人投資比重,使市場結構趨於穩定,降低股市的波動性。4.加強取締內線交易。
(四)在外匯市場應有的改革:1.匯率制度儘量尊重市場供需機能。2.如果外債過高,過度引進外資易造成金融機構信用過度膨脹。而企業負債比例過高、若資金過度流向股市及不動產投機市場,金融機構易導致鉅額呆帳或倒閉。3.央行對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投機交易應有嚴格的規定,避免外匯過度投機。
(五)在產業政策應有的改革:1.未來高科技的發展,不應再依循以往政府專案資助的模式,宜交由市場機制,自行運作。2.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並建立良好的制度與規範。3.企業界需培植高級人才,提升研發能力。
十、結論:(一)發生金融危機,市場運作偏離常軌,政府的短期救急措施顯得非常重要。(二)就中長期而言,為加速經濟結構的調整,因應泡沫經濟的衝擊,政府由擴大公共投資、貫徹自由化政策及加速產業升級三方面著手。(三)日本振興經濟方案偏重公共投資,且方案執行有時間落後。(四)日本財政赤字嚴重惡化,影響經濟復甦腳步。(五)日本主政者未針對經濟的病因,進行結構性改革。
十一、政策性意含:(一)慎評擴大內需效果。(二)貨幣政策應同時兼顧內需市場與國際市場。(三)政府需研擬整套金融改革方案。(四)日本金融改革給台灣的啟示。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架構--------------------------------------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7
第四節 研究期間與資料來源之限制----------------------------7
第五節 文獻回顧--------------------------------------------7
第二章 台灣金融危機的成因、後果及政府因應對策-----------------15
第一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期間與背景---------------------------15
第二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19
第三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後果分析-----------------------------32
第四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政府因應對策-------------------------40
第五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政府因應對策效果評析-----------------58
第三章 日本金融危機的成因、後果及政府因應對策-----------------70
第一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期間與背景---------------------------70
第二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 78
第三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後果分析---------------------------- 85
第四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政府因應對策-------------------------89
第五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政府因應對策效果評析--------------------103
第四章 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的成因、後果及政府因應對策
之比較----------------------------------------------- 114
第一節 台、日金融危機成因之比較分析----------------------114
第二節 台、日金融危機後果之比較分析----------------------119
第三節 台、日金融危機政府因應對策之比較分析--------------125
第四節 台、日金融危機政府因應對策效果之比較分析----------142
第五章 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經驗給吾人之改革啟示----------------146
第一節 在銀行制度應有的改革------------------------------146
第二節 在貨幣市場應有的改革------------------------------154
第三節 在資本市場應有的改革------------------------------157
第四節 在外匯市場應有的改革------------------------------161
第五節 在產業政策應有的改革----------------------------------163
第六章 結論--------------------------------------------------166
第一節 本文主要發現--------------------------------------166
第二節 本文政策性意涵------------------------------------169
註 釋-----------------------------------------------------174
參考書目-----------------------------------------------------178
|
Page generated in 0.02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