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文心雕龍文論體系新探:閱讀式架構

卓國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文心雕龍》之文論體系中,形上域以〈原道〉為主體,呈現彥和心目中先驗的、不可驗證的、無可逾越的本體。在形下域中,「五經」典範是聖人「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並用」的創作,是「道」之嫡系,是彥和欽點的文學豐碑,為所有文體的共同本源,道、聖、經三位一體,在閱讀模式中以「原道」統攝之。而《騷》為「道」之衍裔,是在〈正緯〉篇所論,讖緯亂經之後,影響及於百代的文學典範,關於〈正緯〉所論,附於「辨騷」中討論。在「原道」、「辨騷」之相關討論中,實已涵攝彥和文之樞紐之全部範疇。 在形上與形下中存在的不可跨越之鴻溝,是文學創作以語言為媒介之侷限,是語言文字在心物、心言關係中因虛實、物我不同所產生之落差,是文學創作者以語言為創作媒介之困境。在此明知其不可為卻又不得不為之情況下,〈神思〉所提出的文學藝術想像觀點,以神理才氣為中心所建立的創作觀,正是語言實現其跨越深淵理想之利器。而〈風骨〉則是從文學創作入手所提契而出的文學語體風貌之典範,是彥和整理歷代文體創作規範後,極精粹部分之呈現。「五經」、《騷》是已完成文本之典範,〈風骨〉則是文士創作之領航,一個文學語體風貌之圭皋。「神思」、「風骨」,正是彥和廿篇文體論淬鍊之精華,更是〈神思〉篇以下「摛神性,圖風勢,苞會通,閱聲字」創作要領之總綱。從形上本體「道」、文學典範「五經」,到新典範《騷》,創作風貌之圭皋〈風骨〉,與透過藝術想像跨越深淵的〈神思〉,這四個重要篇章為主,其他相關論述為輔,正筆者閱讀式架構中不可或缺者。 另外,「讀者」是不可或缺之領域。實則,在一個完整的文學活動中,作者、文本、讀者三者均是不容忽略的,在閱讀模式的前四支柱中,實側重於創作與文本二端,亦惟獨立列出「讀者」才能建構更完整的理論體系。一切文本創作者均預設著一個理想的讀者存在。這「讀者」,熱拉爾•普蘭斯(Gerald Prince)曾作一系列的區分,其以為有從事文本閱讀的真正讀者,作者認為自己是為他而寫的、並賦予他一定的品質、才智和審美能力的那種實際的讀者,以及對文本的理解達到完美的程度,並對文本中每一個細微變化都能欣賞的理想讀者。在其分類系統中更假定了一個更為基礎的「零度敘述接受者」,這一敘述接受者只具有某些最基本的特徵,如懂得語言之類,而且處於一種真空狀態,並不包含任何使他能進行評判的價值體系。在這四種讀者類型中,筆者在知音論中所要談的「讀者」較接近於其所謂的「理想的讀者」。職是,原道、辨騷、神思、風骨、知音,為筆者閱讀模式中之五大範疇。前述的緣由,表面上似乎並無密切關係,實則,筆者所希冀的是能涵蓋宇宙、作家、作品、讀者這四大要素,原道論無疑的屬於宇宙範疇,神思論正是以作家才思為主導的藝術想象論,風骨論與辨騷,是以作品為主要探討內容,而知音論與文本的實際閱讀正是從讀者觀點切入之論述,筆者深切期盼能以此四大要素,提綱挈領,點出《文心雕龍》文論體系之重要範疇。 在分章陳述上,第二章中以「文學起源的思辨」為題,把焦點集中在「道」與語言關係之思辨上,並與龍學專家對「道」所做之詮釋對話,除確立各家對「道」詮釋之洞見,在多隅之解中,另提出一個以語言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其次,以「正與變的對話」為第三章標題,希望藉著孔恩(Thomas Kuhu)的典範(paradigms)理論,論述文體上正與變的關係。因為在《文心雕龍》中「五經」嫡系之典範地位,因緯書的倍加指摘、質疑與破壞而產生動搖,並進而催生了新典範《騷》的形成。而《騷》乃文人騁才之典範,它以才(神思)為橋樑,來彌補言意之間的縫隙,而在對話中釐清了《騷》的典範意義。 接下來的第四章以「文學想像論」為標題,以語言的意指活動為主要的論述範圍,討論言意間的關係、立象盡意上的困境,以及內在、外在語言之種種關聯,而提出「神思」為語言中心的文學想像論。 第五章則以「文體風貌的典範」為題,從語言隱喻的特質出發,確立「風骨」二字的可寫性,並實際分析龍學學者對風骨之詮釋,多源自於不同的「期待視野」與「風骨」意涵的摩宕所構成。既確定了詮釋策略先於文本而存在,筆者乃選擇不同進路,從「風骨」的字源意義入手,追尋風、骨之本義,並從作者、文本、讀者三個面向,嘗試詮釋「風骨」之意涵,並確立「風骨」文體風貌的典範意義。 第六章「讀者的關鍵地位」,則以讀者反應與接受美學為主。先釐清〈知音〉是文學的接受活動,進而論及「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等主觀偏執閱讀模式,是真實閱讀活動中普遍存在之事實,卻是達到理想閱讀的必避之歧途。而「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的理想閱讀典範,是理論之真實,因為文本、讀者能動之存在,使得文本的意義永遠向讀者開放著的,一種典範的理想閱讀也變成能動的存在。 第七、八章為理論與實際之相互印證,援用本文所建構之理論體系作實際的文本閱讀,除闡釋彥和所使用批評語彙之意義外,並與彥和相關論述對話,在文本可讀性中,開拓其可寫空間。 筆者在這些篇章中所援用的理論並不侷限於其原始意圖,畢竟中西文化背景實有其根本之差異,故而作完全橫向之移植,也將影響理解、詮釋活動之進行。因此,對各理論之援用,以師用其精神為主,並加以部分更動,目的在使其能更契合當下之語境,為本論文所用。或許在各理論之間存在矛盾與排他性,然閱讀策略的選擇在於能有效詮釋文本,對理論間之矛盾,筆者無法作周延之論述,僅期盼對《文心雕龍》理論體系之建構是確實有效的。 《文心雕龍》是廿世紀顯學,在諸多學者專家投注畢生心血之耕耘下,展現其傲視中西的豐碩成果。在這大家林立的學術領域中,筆者不耑淺陋,不知自珍弊帚,還勇於投入《文心雕龍》研究群中,除了一股蠻橫的衝動外,更有對《文心雕龍》的深深迷戀,類似一種信仰,一種追根究柢、追尋理論真實的願力。衝力是有的,熱情是有的,然限於學力,自曝其短,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Page generated in 0.02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