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文心雕龍‧總術》研究

林陽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心雕龍》是一部「體大慮周」的鉅作,極受歷來文論家的推崇。全書由 五十篇組成,整體架構,可以分為文原論、文體論、文術論、批評論。全書在劉勰的巧心思慮下,辭理精美,文趣橫生,展現文學的大觀。 《文心雕龍․總術》總論文術,是文術論的前言。因為〈序志〉篇是全書的 序言,置於書末,而文術論的前言亦殿全書。〈總術〉篇說: 文體多術,共相彌綸,一物攜貳,莫不解體,所以列在一篇,備總情變。 由此可見〈總術〉篇是在提綱挈領,指陳樞機,整理繁目細節,總攬千頭萬緒的感情。 〈總術〉篇從文和筆談起,在當時,顏延年提出「言」、「筆」、「文」三分法, 認為沒有文采而不押韻的經書是言,有文采而不押韻的傳記是筆,有文采而押韻的詩賦是文。也就是說筆是有文采的體裁,經典只是敘事說理的言,而不是筆;傳記是有文采的筆,而不是單純的言。這種說法太過籠統。劉勰反對這種三分法,提出另一種分類法,認為經書都是文,只有說話是言;寫成文字的,有韻是文,無韻的是筆,文和筆總稱為文,論文需宗經才有著落。 南朝宋初的詩文,體式風格已經在變化,當時的作者努力在詩篇與文章的對偶中來顯示文采,作品多半是匹對成采,在每一句的新奇上競逞才華。內容上要求逼真地刻劃景物的微妙,文辭上追求新奇采藻。劉勰為了要救弊,使作品內容能夠寫得:「義味騰躍而生,辭氣叢雜而至。視之則錦繪,聽之則絲簧,味之則甘腴,佩之則芬芳。」所以提出宗經,而要宗經須以經書為文,因此,他的文包括「言」、「筆」、「文」三部分,就是包括文學作品和非文學作品,是文的廣義。他以為: 發口為言,屬翰曰筆,常道曰經,述經曰傳。經傳之體,出言入筆,筆為言使,可強可弱。六經以典奧為不刊,非以言為優劣也。 由此可見經傳之體,雖是發之於口的「言」,更是記於書的「筆」,筆既為「言」所驅使,它的語勢可以為質地,也可以有文采,最後以六經典雅深奧,是我國百世不刊的寶典,不可以拿「言」、「筆」來衡量它的優劣價值,化解了「文」、「筆」、「言」三分的支離,肯定了六經在文學上的崇高地位。 在由文體論轉入文術論時,劉勰指出當時人只注意追求辭藻,不注重寫作方 法,進而說明寫作方法的重要。他認為文學創作和音樂一樣,樂師不一定能掌握一切樂器和曲調,但必須懂得音樂的基本方法,所以說:「文之能通,必資曉術」,只有全面研究各種體裁,明白寫作基本法則,才能在文學創作上取得成就。 〈總術〉篇可以和〈體性〉篇互相補充,說明研術的必要。最後又指出掌握創作方法,要「舉要治繁」。不僅要抓住根本,而且要注重細微末節,根本是指〈神思〉、〈體性〉、〈風骨〉等,細節是指〈章句〉、〈練字〉等。 〈總術〉篇的寫作方式,是先論文體,後由文體轉談文術,劉勰在篇中 強調從事文學創作,必須「圓鑑區域,大判條例」,先研究創作技術,然後才能「控引情源,制勝文苑。」隨機應變,寫出富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在研究創作方法上,既要在有關寫作各方面做作整體觀察,又要作深入分析,寫出各種條例,劉勰的文學創作論就是這樣全面而深入剖析的。由此可見〈總術〉篇揭示諸多創作方法,本論文循著篇中的字句,來探索其思慮之周全、創作之精巧。 關鍵詞:文心雕龍、文原論、文體論、文術論、批評論、總術、序志。
2

文心雕龍文論體系新探:閱讀式架構

卓國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文心雕龍》之文論體系中,形上域以〈原道〉為主體,呈現彥和心目中先驗的、不可驗證的、無可逾越的本體。在形下域中,「五經」典範是聖人「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並用」的創作,是「道」之嫡系,是彥和欽點的文學豐碑,為所有文體的共同本源,道、聖、經三位一體,在閱讀模式中以「原道」統攝之。而《騷》為「道」之衍裔,是在〈正緯〉篇所論,讖緯亂經之後,影響及於百代的文學典範,關於〈正緯〉所論,附於「辨騷」中討論。在「原道」、「辨騷」之相關討論中,實已涵攝彥和文之樞紐之全部範疇。 在形上與形下中存在的不可跨越之鴻溝,是文學創作以語言為媒介之侷限,是語言文字在心物、心言關係中因虛實、物我不同所產生之落差,是文學創作者以語言為創作媒介之困境。在此明知其不可為卻又不得不為之情況下,〈神思〉所提出的文學藝術想像觀點,以神理才氣為中心所建立的創作觀,正是語言實現其跨越深淵理想之利器。而〈風骨〉則是從文學創作入手所提契而出的文學語體風貌之典範,是彥和整理歷代文體創作規範後,極精粹部分之呈現。「五經」、《騷》是已完成文本之典範,〈風骨〉則是文士創作之領航,一個文學語體風貌之圭皋。「神思」、「風骨」,正是彥和廿篇文體論淬鍊之精華,更是〈神思〉篇以下「摛神性,圖風勢,苞會通,閱聲字」創作要領之總綱。從形上本體「道」、文學典範「五經」,到新典範《騷》,創作風貌之圭皋〈風骨〉,與透過藝術想像跨越深淵的〈神思〉,這四個重要篇章為主,其他相關論述為輔,正筆者閱讀式架構中不可或缺者。 另外,「讀者」是不可或缺之領域。實則,在一個完整的文學活動中,作者、文本、讀者三者均是不容忽略的,在閱讀模式的前四支柱中,實側重於創作與文本二端,亦惟獨立列出「讀者」才能建構更完整的理論體系。一切文本創作者均預設著一個理想的讀者存在。這「讀者」,熱拉爾•普蘭斯(Gerald Prince)曾作一系列的區分,其以為有從事文本閱讀的真正讀者,作者認為自己是為他而寫的、並賦予他一定的品質、才智和審美能力的那種實際的讀者,以及對文本的理解達到完美的程度,並對文本中每一個細微變化都能欣賞的理想讀者。在其分類系統中更假定了一個更為基礎的「零度敘述接受者」,這一敘述接受者只具有某些最基本的特徵,如懂得語言之類,而且處於一種真空狀態,並不包含任何使他能進行評判的價值體系。在這四種讀者類型中,筆者在知音論中所要談的「讀者」較接近於其所謂的「理想的讀者」。職是,原道、辨騷、神思、風骨、知音,為筆者閱讀模式中之五大範疇。前述的緣由,表面上似乎並無密切關係,實則,筆者所希冀的是能涵蓋宇宙、作家、作品、讀者這四大要素,原道論無疑的屬於宇宙範疇,神思論正是以作家才思為主導的藝術想象論,風骨論與辨騷,是以作品為主要探討內容,而知音論與文本的實際閱讀正是從讀者觀點切入之論述,筆者深切期盼能以此四大要素,提綱挈領,點出《文心雕龍》文論體系之重要範疇。 在分章陳述上,第二章中以「文學起源的思辨」為題,把焦點集中在「道」與語言關係之思辨上,並與龍學專家對「道」所做之詮釋對話,除確立各家對「道」詮釋之洞見,在多隅之解中,另提出一個以語言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其次,以「正與變的對話」為第三章標題,希望藉著孔恩(Thomas Kuhu)的典範(paradigms)理論,論述文體上正與變的關係。因為在《文心雕龍》中「五經」嫡系之典範地位,因緯書的倍加指摘、質疑與破壞而產生動搖,並進而催生了新典範《騷》的形成。而《騷》乃文人騁才之典範,它以才(神思)為橋樑,來彌補言意之間的縫隙,而在對話中釐清了《騷》的典範意義。 接下來的第四章以「文學想像論」為標題,以語言的意指活動為主要的論述範圍,討論言意間的關係、立象盡意上的困境,以及內在、外在語言之種種關聯,而提出「神思」為語言中心的文學想像論。 第五章則以「文體風貌的典範」為題,從語言隱喻的特質出發,確立「風骨」二字的可寫性,並實際分析龍學學者對風骨之詮釋,多源自於不同的「期待視野」與「風骨」意涵的摩宕所構成。既確定了詮釋策略先於文本而存在,筆者乃選擇不同進路,從「風骨」的字源意義入手,追尋風、骨之本義,並從作者、文本、讀者三個面向,嘗試詮釋「風骨」之意涵,並確立「風骨」文體風貌的典範意義。 第六章「讀者的關鍵地位」,則以讀者反應與接受美學為主。先釐清〈知音〉是文學的接受活動,進而論及「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等主觀偏執閱讀模式,是真實閱讀活動中普遍存在之事實,卻是達到理想閱讀的必避之歧途。而「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的理想閱讀典範,是理論之真實,因為文本、讀者能動之存在,使得文本的意義永遠向讀者開放著的,一種典範的理想閱讀也變成能動的存在。 第七、八章為理論與實際之相互印證,援用本文所建構之理論體系作實際的文本閱讀,除闡釋彥和所使用批評語彙之意義外,並與彥和相關論述對話,在文本可讀性中,開拓其可寫空間。 筆者在這些篇章中所援用的理論並不侷限於其原始意圖,畢竟中西文化背景實有其根本之差異,故而作完全橫向之移植,也將影響理解、詮釋活動之進行。因此,對各理論之援用,以師用其精神為主,並加以部分更動,目的在使其能更契合當下之語境,為本論文所用。或許在各理論之間存在矛盾與排他性,然閱讀策略的選擇在於能有效詮釋文本,對理論間之矛盾,筆者無法作周延之論述,僅期盼對《文心雕龍》理論體系之建構是確實有效的。 《文心雕龍》是廿世紀顯學,在諸多學者專家投注畢生心血之耕耘下,展現其傲視中西的豐碩成果。在這大家林立的學術領域中,筆者不耑淺陋,不知自珍弊帚,還勇於投入《文心雕龍》研究群中,除了一股蠻橫的衝動外,更有對《文心雕龍》的深深迷戀,類似一種信仰,一種追根究柢、追尋理論真實的願力。衝力是有的,熱情是有的,然限於學力,自曝其短,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3

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到《文苑英華》 / The Change Of Ancient 〝Tza-Wen〞 ─From Wen Xin Diau Lung 、 Jau Ming Wen Shiuan To Wen Yuan Ying Hua

郭章裕, Kuo, Zha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雜文」作為一種切確的文類,可以溯源自劉勰《文心雕龍》,其中有〈雜文〉一篇,明確劃定出範圍,及其所含之體類,與體類之特性。 劉勰「雜文」範圍內體類繁多,兼有「文」、「筆」性質,但以「問答(含設論)」、「七」、「連珠」三者為主要,此三者其實賦體,但不以賦為名的體類,我們可以後設稱之為「賦體雜文」。整體說來,「雜文」中的各種對象,它們是在文學史上較為新出,由「詩」、「賦」、「章」、「奏」等各種主要體類,所流衍派生的對象,當然重要性也就不如其主要體類,且實際功能或政教意義,也較為淡薄。總之,「雜文」文類的劃定,其實本於劉勰的文學觀念,是一種對於文學體類發展演變的詮釋。 下及宋初《文苑英華》,雖然在整體體類的編目上,大抵上承《昭明文選》,但其中卻也出現「雜文」一類。單就此文類看來,應該與《文心雕龍》淵源更深,但內容更趨複雜,下分「問答」、「騷」、「帝道」、「明道」、「雜說」、「辯論」、「贈送」、「箴誡」、「諫刺雜說」、「記述」、「諷喻」、「論事」、「雜製作」、「征伐」、「識行」、「紀事」共十六類目。而其中體類對象,除「賦體雜文」,另外還有箴體、論體、記體但不以箴、論、記為名的「箴體雜文」(「誡」)、「論體雜文」(「說」、 「辯」、「解」、「原」、「題跋」)、「記體雜文」(「志」、「述」),及「雜著」(不具體類名稱的篇章)與少數「越界文體」(有其體類之名,但無其體類之實的篇章)之作,分佈在其中。 「賦體雜文」體類,集中於「問答」、「騷」、「帝道」三子目,「箴體雜文」體類,則集中在「箴誡」;此外,「論體雜文」、「記體雜文」、「雜著」及「越界文體」則分佈於其他十二目。進一步發現,「問答」目中,合併了傳統「對問(含設論)」、「七」二種體類;「騷」雖自六朝總集中有之,但廣泛包含擬騷之作,非往昔《楚辭》篇章專屬;「帝道」其實為六朝「符命(封禪)」之文。「箴誡」目中,主要為「誡」,而「誡」又分有韻、無韻,前者似「箴」,後者則近於「論」、「記」。「明道」、「贈送」、「諫刺雜說」、「記述」、「諷喻」、「論事」、「征伐」、「識行」、「紀事」是 依照文章題材與主旨所劃分的類目。「雜說」、「辯論」、「雜製作」分類依據不明,但目中分別以「說」、「辯」與「原」、「題跋」篇章較為偏多,所以推測有凸顯這些體類的意義。 可見「雜文」的內容,前後差異極大。從原本「賦體雜文」為重心,後來則各種對象紛呈。這種現象的轉變,一來與六朝至唐代,「文」之觀念與範圍演變相關,二來也與唐代散文風氣及務實文學觀的興盛,造成文學創作方式的改變相關。 《文苑英華》「雜文」直接影響《唐文粹》「古文」的形成,然則後人對於「古文」;以及後來總集中「雜文」、「雜著」之類,在文類的觀念及內涵上,我們當不能忽略《文苑英華》「雜文」對於後代的影響。而這是本論文結束之後,即將在拓進的研究方向。

Page generated in 0.02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