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共與美國華沙會談之研究

游海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中共政權成立後,因為採取仇視美國政策,使彼此關係僵化,斷絕了一切直接往來,只有華沙曾談是雙方唯一直接接觸的通道,亦是研究中共與美國關係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主題。 自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至一九七○年二月廿日,中共與美國進行了一三六次「大使級」會談。第七十三次會談以前,在日內瓦舉行;其後,會談地點改在波蘭的首府華沙。所以一般通稱為華沙會談。 在歷時十五年的會談中,雙方曾討論過十九個議題,其中只有遣返公民議題達成協議而未有完全履行外,其他各項議題只是付諸討論,但未能妥協。 雙方在會談中未有產生結果,除了因為「臺灣問題」是主要的障礙癥結外,彼此對於談判觀念的差異,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美國認為戰爭或和平,戰場或議場,是截然的兩回事,但中共卻認為兩者是一物的兩面,並且利用談判作為另一個戰爭,或另一個戰爭的醞釀期。在不同的觀念下,與中共進行談判,無疑是與虎謀皮。 當今,在國際姑息主義的逆流下,「以談判替對抗」的呼聲甚囂塵上,若干國家在過份渴求和平的心理下,貪圖一時的苟安,忘記共產黨的本質,因而墮入「和平談判」的圈套,實為今後世界和平的最大隱憂。 本文目的耑在藉華沙會談史實的追溯,來表露中共對談判的真正用意及其在談判所運用的策略,供與中共進行談判的國家為鑑。全篇分為四章,茲將各章簡介如下: 第一章「會談前的背景」,從當時美國與中共的相對政策中去探討,說明雙方必然走上會談之路。並陳述成會談的各項因素,包括在國際會議上的接觸——板門店會談和日內瓦會議;吸引美國與中共談判的問題——公民問題及臺海地區問題;以及國際與論的壓力——萬隆會談和英、印、緬等和平掮客的奔走說合,因而使會談誕生。 第二章「會談的經過」,縷述十五年來會談的演變情形,在每一個階段,都注意到雙方的立場及國際的與論,影響會談,使它僵化、中斷及重開等各項因素,以及由於會談而引起雙方的反應等,都是本章討論範圍。 第三章「會談的內容」,會談開始時的議題是遺返公民問題及雙方目前有所爭執的實質問題兩項。前項是促成會談的主要原因,對於公民問題的發生、交涉經過及達成協議後的履行情形,本章都有敘述。在後項的議程下,引起了若干問題,本文未能逐項討論,只能抽取重要的問題,如放棄使用武力、外長會議、寮國、核武器管制、越南及雙邊接觸等問題,個別地陳述;透過問題的經緯探討,得窺雙方對每個問題的立場和爭論,筆者並從中參予意見,分別討論。 第四章「會談的本質及檢討」,從談判的概念來確定談判成功的要素,以此為尺度去衡量華沙會談,同時追索中共與美國對談判的觀念及其策略的運用,並比較得失,因而發現得到美國與中共談判是自取其辱及永無成果的結論。 篇末附有華沙會談日程表,是根據人民日報及大公報資料編訂,並參考鄒亭先生,美匪會談之剖析一又的附錄:美菲歷次會談一覽表及 Kenneth T. Young, Negotiating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一書,但三者不盡相同,存疑之處尤多,有待日後修正。 寫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主要是資料方面;因為雙方在會談開始時曾達成發佈新聞協議,規定會談內容保持秘密,故所能收集的原始資料有限,主要是根據雙方在宣傳或互相爭論時所透露的文件,以及雙方官員在公開場合的報告及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我外交部雖存有由美方轉告的每次會談要點檔案,但目前尚未適宜公開學術研究,是項資料未能運用,至感遺憾!其次本文牽涉時間太長,問題太廣,對於撰寫工作甚為困難,一方面要避免成為流水賬,另方面又恐落入雙方關係概論的形式,所以下筆之際,無不戰戰兢;而且資料的拘束,便若干問題,未敢妄自揣度。遽下斷語,顯忌尤多。 在資料運用方面,外文以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及The New York Times為主,前者在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資料中心有完善的收藏,後者在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圖書館報庫,有歷所報章的裝訂。美國新聞處及中華民國國際關係所圖書館藏書,不乏零星資料可尋。其中Young的著作,更為本文提供重要的資料線索,中文資料方面是以人民日報、大公報、新華月報(後改新華半月刊)及人民手冊為主,國際關係研究所有豐富的蒐藏。剪報資料方面,國際關係研究所剪報資料室及聯合報資料室,均有華沙會談專卷,蒐集資料頗多。文中資料,取意於外文者,翻譯以信達為主,至於詞藻雅麗,非所敢望。 本文承錢師復悉心指導,解惑釋疑,啟迪導津,始克成篇。吳師叔心耳提面命,訓勉時加,郭師乾輝、尹師慶耀、鼓勵啟導,關師中、張學良任之提供次料,國際關係研究所資料組同仁給予協助等,便筆者受惠良多,謹申謝忱,礙於才疏學淺,綆短汲長,誤漏難免,尚祈師長先進,不吝賜正,是所至盼!

Page generated in 0.02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