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共與美國華沙會談之研究游海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中共政權成立後,因為採取仇視美國政策,使彼此關係僵化,斷絕了一切直接往來,只有華沙曾談是雙方唯一直接接觸的通道,亦是研究中共與美國關係的一個引人注目的主題。
自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至一九七○年二月廿日,中共與美國進行了一三六次「大使級」會談。第七十三次會談以前,在日內瓦舉行;其後,會談地點改在波蘭的首府華沙。所以一般通稱為華沙會談。
在歷時十五年的會談中,雙方曾討論過十九個議題,其中只有遣返公民議題達成協議而未有完全履行外,其他各項議題只是付諸討論,但未能妥協。
雙方在會談中未有產生結果,除了因為「臺灣問題」是主要的障礙癥結外,彼此對於談判觀念的差異,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美國認為戰爭或和平,戰場或議場,是截然的兩回事,但中共卻認為兩者是一物的兩面,並且利用談判作為另一個戰爭,或另一個戰爭的醞釀期。在不同的觀念下,與中共進行談判,無疑是與虎謀皮。
當今,在國際姑息主義的逆流下,「以談判替對抗」的呼聲甚囂塵上,若干國家在過份渴求和平的心理下,貪圖一時的苟安,忘記共產黨的本質,因而墮入「和平談判」的圈套,實為今後世界和平的最大隱憂。
本文目的耑在藉華沙會談史實的追溯,來表露中共對談判的真正用意及其在談判所運用的策略,供與中共進行談判的國家為鑑。全篇分為四章,茲將各章簡介如下:
第一章「會談前的背景」,從當時美國與中共的相對政策中去探討,說明雙方必然走上會談之路。並陳述成會談的各項因素,包括在國際會議上的接觸——板門店會談和日內瓦會議;吸引美國與中共談判的問題——公民問題及臺海地區問題;以及國際與論的壓力——萬隆會談和英、印、緬等和平掮客的奔走說合,因而使會談誕生。
第二章「會談的經過」,縷述十五年來會談的演變情形,在每一個階段,都注意到雙方的立場及國際的與論,影響會談,使它僵化、中斷及重開等各項因素,以及由於會談而引起雙方的反應等,都是本章討論範圍。
第三章「會談的內容」,會談開始時的議題是遺返公民問題及雙方目前有所爭執的實質問題兩項。前項是促成會談的主要原因,對於公民問題的發生、交涉經過及達成協議後的履行情形,本章都有敘述。在後項的議程下,引起了若干問題,本文未能逐項討論,只能抽取重要的問題,如放棄使用武力、外長會議、寮國、核武器管制、越南及雙邊接觸等問題,個別地陳述;透過問題的經緯探討,得窺雙方對每個問題的立場和爭論,筆者並從中參予意見,分別討論。
第四章「會談的本質及檢討」,從談判的概念來確定談判成功的要素,以此為尺度去衡量華沙會談,同時追索中共與美國對談判的觀念及其策略的運用,並比較得失,因而發現得到美國與中共談判是自取其辱及永無成果的結論。
篇末附有華沙會談日程表,是根據人民日報及大公報資料編訂,並參考鄒亭先生,美匪會談之剖析一又的附錄:美菲歷次會談一覽表及 Kenneth T. Young, Negotiating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一書,但三者不盡相同,存疑之處尤多,有待日後修正。
寫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主要是資料方面;因為雙方在會談開始時曾達成發佈新聞協議,規定會談內容保持秘密,故所能收集的原始資料有限,主要是根據雙方在宣傳或互相爭論時所透露的文件,以及雙方官員在公開場合的報告及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我外交部雖存有由美方轉告的每次會談要點檔案,但目前尚未適宜公開學術研究,是項資料未能運用,至感遺憾!其次本文牽涉時間太長,問題太廣,對於撰寫工作甚為困難,一方面要避免成為流水賬,另方面又恐落入雙方關係概論的形式,所以下筆之際,無不戰戰兢;而且資料的拘束,便若干問題,未敢妄自揣度。遽下斷語,顯忌尤多。
在資料運用方面,外文以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及The New York Times為主,前者在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資料中心有完善的收藏,後者在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圖書館報庫,有歷所報章的裝訂。美國新聞處及中華民國國際關係所圖書館藏書,不乏零星資料可尋。其中Young的著作,更為本文提供重要的資料線索,中文資料方面是以人民日報、大公報、新華月報(後改新華半月刊)及人民手冊為主,國際關係研究所有豐富的蒐藏。剪報資料方面,國際關係研究所剪報資料室及聯合報資料室,均有華沙會談專卷,蒐集資料頗多。文中資料,取意於外文者,翻譯以信達為主,至於詞藻雅麗,非所敢望。
本文承錢師復悉心指導,解惑釋疑,啟迪導津,始克成篇。吳師叔心耳提面命,訓勉時加,郭師乾輝、尹師慶耀、鼓勵啟導,關師中、張學良任之提供次料,國際關係研究所資料組同仁給予協助等,便筆者受惠良多,謹申謝忱,礙於才疏學淺,綆短汲長,誤漏難免,尚祈師長先進,不吝賜正,是所至盼!
|
2 |
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及對台灣的影響陳海彬, CHEN,HAI-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旨,係探討中國透過改革、開放政策,為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創造良好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以及未來20年,中國能否按照鄧小平制定的到2020年左右使國內經濟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人均國內生產毛額3,000美元的發展目標,建立中國共產黨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和平崛起。
本研究從中國改革開放、實現和平崛起的發展軌跡,探討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而其核心問題是中國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對台灣的影響。本研究先從文獻的探討中,理解了中國和平崛起論述的相關時代背景及其歷史意涵,並從中國所面對的國際政治環境、亞太安全環境、所處國際關係中的安全意涵及其崛起的「和」、「戰」抉擇等四個面向的研析,檢證了中國領導人所建構「與全球化相結合的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的戰略思維,確實看到了中國在與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共同利益和合作機制,轉化為各類型戰略夥伴關係的基礎後,已進而成為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平台。藉由此一脈絡性的探討,再從中國和平崛起的過程中,其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各領域所蓄積的能量,確實足以支撐其和平崛起。而中國在國際關係體系中,雖然瞭解現有國際格局是西方國家所建構的,但不認為需加以全盤否定,而是要積極融入改善之。面對區域安全,是要營造和平安全的外部環境,並提出「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並積極化解其與主要大國的關係,建立中國在國際關係的重要地位,為其和平崛起帶來助力。
本研究觀察到崛起壯大後的中國,為實現其21世紀面臨的三大歷史任務,必堅決實現其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統一。因此,對台灣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層面均無所不用其極,以徹底圍堵與制約台灣在國際的生存空間。但也檢證了中國在未來20年,仍需面對內部結構與國際力量的挑戰,台灣身處美、中、台三邊關係中,仍有廣大的生存空間。因此,對推動兩岸經貿合作,解決台灣經濟困境;善用世貿組織平台,拓展兩岸直接三通;凝聚兩岸共識,推動和平發展;發展軟性國力,面對中國和平崛起等問題提出研究建議,期使政府各相關部門提出具體解決對策,以因應中國的和平崛起。
|
3 |
中共與日本關係之間的台灣因素 / Taiwan factor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C and Japan石原忠浩, Ishihara, Tadahir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問題」是中共和日本之間一直存在關鍵問題,例如:中日無邦交時期它阻礙了雙方實務關係的發展,在建交後的雙方關係裡也是一直存在的潛在的爭論點。進入冷戰後時期,隨著中華民國台灣「寧靜革命」以及務實外交的開展等的成就結果,「台灣問題」不但成為中日間的重大問題之一,而且成為全世界關注問題之一。本文回顧「中」日間的「台灣問題」的源起以及演變,同時探討「台灣問題」的內涵、日本與中共對「台灣問題」的態度。最後展望未來日本如何處理,對待這問題。
|
4 |
美國與中共戰略關係之研究( 一九七九∼一九八四)李中偉, LI,ZHONG-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在第二次大戰后原希望將中國塑造成一強大統一之民主國家,作為美國安定亞洲
力量之盟邦。中共勢力坐大后,美國亦曾尋求與中共接近,以維持其在中國大陸之勢
力,但中共向蘇聯「一面倒」,以及隨後韓戰爆發之結果,使美國與中共關系冷凍廿
余年,珍寶島事件后,中蘇共反目成仇,美國與中共逐漸發展戰略關系,維當時雙方
戰略僅建立在對蘇聯威脅之共識,以及美國對中共可能遭受蘇聯攻擊所表示之關切上
。蘇聯在七十年代積極建立核武及傳統軍力,并不斷進行對外擴張之行動,使美國與
中共共同感受到蘇聯之威脅。阿富汗事件更促使美國與中共進一步將戰略關系發展到
軍事人員互訪及軍事合作之層面,在中共之推動下,美國、日本、中共、西歐聯合對
抗蘇之態勢逐漸形成。雷根政府初期,美國與中共因「臺灣問題」發生齟齬,惟美國
在維持與中共戰略關系之考慮下,同意與中共就「對臺軍售」問題達成協議,雙方訂
定「八一七公報」。美國與中共爭執之際,蘇聯向中共表示願改善雙方關系,一時之
間,使中共在美蘇之間左右逢源。中共為尋求和平環境,進行其「四化」政策,遂調
整其對外政策,建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與美、蘇同時維持良好關系。美國則與
中共在歷經一連串意見不合後,逐漸發展出穩定之關系。本文之目的,在于探討美國
與中共戰略關系在國際環境改變下演變之過程,以及美國與中共決策者推動雙方戰略
關系之構想,尤其注重雙方自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一直到雷根第一任任期結束為止,
由這一段雙方自建交初期彼此相互適應到建立較成熟之交往模式之過程,檢討美國與
中共戰略關系之演變。
|
5 |
中共談判策略之研究黃啟南, HUANG, GI-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中共談判的行為、理論根源、談判特性、談判指導原則,以及中共與
美國談判解決所謂「台灣問題」時,中共此種談判行為影響的程度。
本論文全一冊,計十一章四十節,約二十五萬餘字。全文分成兩大部份,第壹篇是關
於中共談判策略理論的探討,其大致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資料來源與限制。
第二章:簡述談判的界說,就談判的意義、目的、以及談判的過程和型態作扼要的說
明。
第三章:討論中共的談判觀、中共談判的一般作風,並提出中共談判策略的基本模型
。
第四章:由共產黨意識型態和中共叛亂鬥爭的經驗中,探討中共談判策略的理論根源
。
第五、六章:從中共過去與中華民國政府和自由世界國家間的談判經驗中,探討中共
談判策略的一般指導原則和特性。
第貳篇則以中共與美國談判解決所謂「台灣問題」,雙方所發表的三大公報-「上海
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做個案研究,各章內容如下:
第七章:討論「上海公報」談判的背景、談判的經過、和談判結果。
第八章:討論「建交公報」談判的背景、談判的經過、和談判結果。
第九章:討論「八一七公報」談判的背景、談判的經過、和談判結果。
第十章:針對上述中共與美國間進行的三大公報談判,探討中共運用何種談判策略,
以迫使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節節向它讓步。
第十一章:結論。對中共談判策略作一綜合評估和總結。
|
6 |
中共對台統一戰略—從中共國家安全戰略角度研究王正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問題」關係到中共未來國家戰略發展的核心,並涉及民族尊嚴的維護。所以中共無論基於區域博弈、國家安全、利益、發展維護等戰略需求,「台灣問題」勢將為中共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自1978年以來,中共領導人受到內外在安全戰略因素影響,其統一戰略思維與策略運用,不斷的進行調整,逐漸由武力解放轉變為和平統一。當前中共國家戰略雖以「國家發展」為優先,但發生對主權原則的挑戰,勢被迫將統一問題提前解決。中共迄今不願承諾放棄武力主因,即基於國家安全戰略考量,以確保對台政策的靈活性與主動性。
基於整體情勢,中共體認「談判會比透過戰爭獲益更多」的戰略思維。當前中共對台策略係採取「政經分離、先經後政」柔性作為。依國際情勢、綜合國力及軍事能量而言,整體優勢明顯傾斜於中共,故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情況,勢將大部份取決中共的戰略走向。更值得重視的是,中共確實有武力犯台能力與決心。
中共當前對台的經貿策略,無論基於全球化需求,或是中共所佔有的戰略優勢,對於台灣而言,乃勢之所趨,與其採取「抗衡」策略,不如運用擁有的籌碼,積極與之建立依存關係,進而在未來無可避免的政治談判中,爭取國家最大的利益與安全保障。 / The Taiwan issue sits at the center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It involves both China’s national dignit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Therefore, no matter in terms of its development projects, regional arrangements, or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everything related to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has to do with the Taiwan issue. This is the reason why we have to address the cross-Strait situation from the angle of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concerns.
Since 1978,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ecurity conditions, its leaders have been adjusting constantly its strategy to unify Taiwan: from military liberation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peaceful co-optation. As a result, China can reserve more energy for its economic catch-up. But still,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once sovereignty being threatened or challenged, China will consider the use of force without any delay. And, this is exactly why China has always been reluctant to denounce the use of force against Taiwan.
For the moment, however, China prefers the unification through peaceful means and this lead to a strategy of “separation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with economy gong first and politics being last.” But, gradually, as Taiwan becomes more dependent on China economically and loses its advantages to China militari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China would gain more confidence over unifying Taiwan. Such confidence, if backed up by its physical strength, would very likely lead to a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Facing such circumstance, more challenges against China’s determination of defend its sovereignty would add to the likelihood of the above-mentioned scenario. Thu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aiwan’s best strategy might probably be avoiding “balancing/confrontation” for now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ing be best use of our economic advantages and bargaining chips to build up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rdependence across the Strait, which shall be the most reliable guarantee of Taiwan’s national security.
|
Page generated in 0.0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