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戰後臺灣蠶業之研究(1945-1992年)

江孟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位處熱帶與副熱帶氣候之間,四季溫暖,終年常綠;四面環海,與周遭地區隔絕,能杜絕病毒傳入;加上地形起伏,山林之間多野桑生長,是適宜發展蠶業的優良天然環境。 蠶業從明鄭時期的引入,清領時期的試探,日治時期的奠基,到戰後的承繼與開展,使蠶業能在台灣產業佔有一席之地。而蠶業所具有特殊性,首先是其特用作物的歸類;時間上橫跨戰前與戰後;領域也橫跨了農、工、商業;而其不論是蠶繭或是蠶種出口高峰,都維持甚短,且興衰都與日本有關,都在在顯示其特殊之處。 戰後蠶業依蠶繭生產量的變化,依序可分為復甦、低迷、振興、轉型四期,各有其不同之特色。而承繼日治時期總督府養蠶所的蠶業改良場,無疑是戰後臺灣蠶業的指導員,除規劃戰後臺灣蠶業的政策外,並主導臺灣蠶業的發展。蠶改場對於栽桑養蠶技術的改進,貢獻卓著;再配合「蠶業生產專業區」的設立,使得蠶繭生產量大增,再加上1970年代後半日本因工業化導致的原料繭缺口,使臺灣蠶業創造了蠶繭出口佳績。 蠶繭出口盛況為時甚短,後因日本實施蠶繭進口「事前確認制」,致使蠶繭出口受阻。而增產過速,加上下游蠶絲加工業因價格高不願採用,無法去化,產生蠶業危機。雖有加強下游蠶絲加工業發展及蠶種外銷之轉型,但仍無法挽救蠶業面臨之危機。最終於1992年以蠶業基金一次補助廢耕桑蠶,結束蠶業產業。後雖仍有零星之蠶業殘存,但已無完整之產業形態。 戰後蠶業的發展,有其階段特色。但蠶業發展受日本影響甚大,不論戰前或戰後,都擺脫不了日本蠶業原料供應地角色,仍存有殖民經濟影響之影子。而蠶業農工不協調,蠶繭外銷及蠶種外銷迅速崛起與衰退之因,面臨蠶業困境,政府因應的作法與態度,都是本文研究探討的重點。

Page generated in 0.018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