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1989-2002:以鑲嵌之社會團體自主性為例

戴東清, Day, Dong-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專家、學者出面預測中國大陸即將崩潰,只是實際情況的發展似乎與他們的預期有所出入。換言之,儘管中國大陸目前有許多問題,但是尚未有證據顯示,這些問題在短期內可能引發重大危機。 中國大陸曾經被視為約十年會有一個週期的政治危機週期,上次危機發生在一九八九年,在時序進入二○○五年之後,似乎已逐漸脫離危機週期的規律。 任何國家都可能發生各式各樣的危機,危機的結果卻不見得會帶來崩潰,其關鍵在於國家與社會如何面對及應付危機,雙方關係究竟在危機前後是如何彼此定位? 以天安門民主運動事件為例,在事件發生之前,中國大陸正面臨自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 然而危機的結果是以軍隊鎮壓收場,使得中國大陸社會運動就此陷於沉寂之中,晚近社會抗議事件雖然有增加的趨勢,但距離真正形成持續性的社會運動尚遠。 由此可知,政權出現正當性危機進而使得社會自主性增加,就必須具備兩項條件:一是引發正當性危機的事件出現;二是正當性危機出現後,社會力量興起與各方政治勢力透過妥協安排後,增加其本身的自由性。 本研究的目的要解答的問題是「天安門事件後中國大陸國家能力與社會自主性的關係」,此外社會力量之興起及政治勢力會否妥協,牽涉到各種菁英及一舨民眾對政治的態度問題,故本文亦藉用政治文化的研究途徑來探討國家能力與社會自主性之關係。

Page generated in 0.01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