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

何鳳嬌, Ho Feng-Chi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895年到1945年,台灣歷經兩次政權的轉移。首先是1895年的甲午戰爭,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政府接收台灣。在這五十年的統治之中,對台灣社會帶來什麼結構性的變遷,這些變遷對戰後的接收有何影響。 本研究是以這一個角度為切入點,討論戰後台灣土地的接收問題。探討戰後國府新政權如何處置日本殖民者統治過程形成的土地問題。希望透過檔案文獻來重現日治時期統治者對台灣人土地的侵占狀況,並明瞭戰後國府對土地的規劃及實踐中,政府與人民間的互動情形。 日治時期各階段殖民統治的需求不同,侵占的土地對象也不同,因此產生的土地問題也隨之而異,但不外是強買、強占或是沒收濫墾土地。在全島有其普遍性,也有其區域特性,但限於資料及能力,要全面探討戰後接收時產生的土地問題勢有不能,所以擬照學者涂照彥將台灣資本主義發展劃分為不同階段,以此來探討殖民者對台灣土地的需求情形。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對台灣人的土地侵占政策,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初期以基礎工事的奠立為主,其次引進日本資本主義在台灣發展,到了統治末期,則以軍事防衛體系的建立為主,這種侵占不只是資本主義經濟性的活動,且具有濃厚的政治意涵。而國府戰後針對每一類土地問題的處理也有所不同。所以透過個案的分析,才能將日本殖民者侵占的重點與特色凸顯出來,藉以了解每一階段日本殖民者的統治目標。而處置方式正可互相印證主政者的土地主張。所以本文第一階段選擇竹林地、第二階段以製糖會社土地、第三階段因為台灣總督府極力發展台拓以及擴張軍事,成為相當明顯的社會現象,因此以台拓地及軍事地兩個案來作探討。 章節安排上,本文除序章、結論外,共分為七章,第一章是日本對台灣土地的侵占,探討戰前土地開墾情形,日治時期總督府之土地政策及對台土地侵占情形。第二章是戰後國民政府的接收,討論國府如何籌劃台灣接收工作、接收的進行及行政長官陳儀的土地施政,對日後台灣的土地政策有何影響。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別以竹林地、製糖土地、台拓地及軍事地為個案,探討其接收與處理。第七章將日本與國府之接收作一比較,並對戰後土地之接收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透過本文的研究,發現戰後初期台灣土地問題導源於日治時期的土地政策,兩者是有其連續性的。而在處理過程中,由於摻雜著台灣人的期待在內,其間的糾葛更顯複雜。

Page generated in 0.02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