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5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

何鳳嬌, Ho Feng-Chi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895年到1945年,台灣歷經兩次政權的轉移。首先是1895年的甲午戰爭,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政府接收台灣。在這五十年的統治之中,對台灣社會帶來什麼結構性的變遷,這些變遷對戰後的接收有何影響。 本研究是以這一個角度為切入點,討論戰後台灣土地的接收問題。探討戰後國府新政權如何處置日本殖民者統治過程形成的土地問題。希望透過檔案文獻來重現日治時期統治者對台灣人土地的侵占狀況,並明瞭戰後國府對土地的規劃及實踐中,政府與人民間的互動情形。 日治時期各階段殖民統治的需求不同,侵占的土地對象也不同,因此產生的土地問題也隨之而異,但不外是強買、強占或是沒收濫墾土地。在全島有其普遍性,也有其區域特性,但限於資料及能力,要全面探討戰後接收時產生的土地問題勢有不能,所以擬照學者涂照彥將台灣資本主義發展劃分為不同階段,以此來探討殖民者對台灣土地的需求情形。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對台灣人的土地侵占政策,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初期以基礎工事的奠立為主,其次引進日本資本主義在台灣發展,到了統治末期,則以軍事防衛體系的建立為主,這種侵占不只是資本主義經濟性的活動,且具有濃厚的政治意涵。而國府戰後針對每一類土地問題的處理也有所不同。所以透過個案的分析,才能將日本殖民者侵占的重點與特色凸顯出來,藉以了解每一階段日本殖民者的統治目標。而處置方式正可互相印證主政者的土地主張。所以本文第一階段選擇竹林地、第二階段以製糖會社土地、第三階段因為台灣總督府極力發展台拓以及擴張軍事,成為相當明顯的社會現象,因此以台拓地及軍事地兩個案來作探討。 章節安排上,本文除序章、結論外,共分為七章,第一章是日本對台灣土地的侵占,探討戰前土地開墾情形,日治時期總督府之土地政策及對台土地侵占情形。第二章是戰後國民政府的接收,討論國府如何籌劃台灣接收工作、接收的進行及行政長官陳儀的土地施政,對日後台灣的土地政策有何影響。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別以竹林地、製糖土地、台拓地及軍事地為個案,探討其接收與處理。第七章將日本與國府之接收作一比較,並對戰後土地之接收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透過本文的研究,發現戰後初期台灣土地問題導源於日治時期的土地政策,兩者是有其連續性的。而在處理過程中,由於摻雜著台灣人的期待在內,其間的糾葛更顯複雜。
2

由權力觀點審視台灣土地徵收制度之研究

周信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從「權力觀點」來審視台灣的土地徵收制度,發現台灣的「土地問題」是戰後台灣發展模式的代價之一,它是深植於邊陲資本主義積累模式和發展掛帥威權國家的政治經濟邏輯之中;而原本為解決「土地問題」所制定出來之「土地政策」,在這種政治經濟之大環境下早已成為「邊陲部門」所制定之「不具重要性」的政策。且另一方面,「土地政策」已淪為政治權力者(政黨或行政官僚)與經濟權力者(新地主階級或地方派系與企業財團)獲取利益的工具;作為土地政策之一環的「土地徵收制度」,由於僅為實現土地政策之實質手段與運用工具,故對國家或權力者而言,土地徵收制度不過是邊陲性土地政策下的一個極具手段性、工具性之制度。再加上在現行土地徵收制度(土地徵收條例)之立法與行政過程中,作為擁有權力者之整體行政官僚係透過直接或間接之權力運作,有意或無意地將「公共利益」之迷思與「客觀中立」之迷思植入土地徵收條例中,使得那擁有權力者所掌控的「公共利益」之觀點與界定、「客觀中立」之觀點與迷思能夠繼續穩坐意識型態霸權之地位,並進一步獲取龐大之政治經濟利益。在土地徵收制度此種先天結構性缺陷之下,土地徵收制度已衍生出二大嚴重問題,一為有形之問題;二為無形之問題。有形之問題為:(一)申請土地徵收之案件數量龐大;(二)牽涉土地徵收之訴訟案件眾多。無形之問題為:(一)行政訴訟無法解決土地徵收制度中「公共利益」與「客觀中立」之迷思;(二)人民難以挑戰及撼動整體行政官僚化身之「官僚巨靈」與「白色巨塔」。
3

韓國綜合土地稅之研究

宋琬培, Song, Wan-P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韓國從1960年代至今,土地政策的重點在於促進經濟成長的基礎上,使土地利用的效率極大化為目的。但是在此過程中所顯示出的局部性的地價上漲與以此為目的之投極性交易,漸漸招致財富分配與土地壟斷問題。因而最近國民與論及學者、專家成為一體,要在社會正義及國民和諧層面上,解除因土地的不平等要素,此乃是現今對土地問題的一般性認識。 為了因應1990年代日趨增加的土地需求,要設立長期性的綜合土地利用計劃,以促進土地利用之效率。因此1989年韓國政府在土地政策上導入綜合土地稅制,以抑制土地投機與穩定地價,並增進土地利用之效率。 本研究以上述的狀況為背景,就綜合土地稅制理論根據以及租稅政策目的,分析其具體內容,以發掘問題所在並提出解決之方向。 本研究的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探究綜合土地稅制度之導入與施行根據及其租稅理論。 第三章,重點在於綜合土地稅實施背景之探討,並討論綜合土地稅之租稅政策目的。同時,與主要國家的土地保有課稅制度作為比較分析。 第四章,分析現行綜合土地稅之實際內容,包括課稅對象、納稅義務人、稅率等。 第五章,提示綜合土地稅實際施行的問題焦點。 第六章,總結本文的論點,並提出建議。
4

台北市山坡地開發管理研究

陳榮源, Chen, Rong-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北市平地少而周圍多山坡地,在都市發展過程中乃逐漸感受開發山坡地作為居住用 途的壓力。本研究自理論與實證研究中,探討台北市今後在都市土地政策、山坡地開 發利用之條件與標準、開發管理之內涵與程序,以及設施之維護責屬等方面,研擬合 理可行的策略。本研究之方法,在理論上基於保護環境與公共福利之確認,導出合理 的開發管理之程序與內涵;在實證方面,則進行居民問卷調查與專家學者意見調查, 以研析當前之課題,進而研討評估各項開發管理策略,期能臻於合理而可行。
5

台灣現行地價稅制之研究

李國雄, Li, Guo-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自民國四十二年起,連續實施數期經濟建設計劃以降,經濟迅速進展,工業 化與人口都市化現象與日並進,經濟結構亦由原以農業為主之經濟,轉變為以工業為 主之經濟,轉變為以工業為主之經濟。社會現象雖已蛻變,原有的法令典章,卻未能 與之配合,以致今日人文薈萃之都市,竟成為土地投機交易之場所,地價不正常的暴 漲,土地投機風氣盛行,或兼並壟斷,或將土地充置不用,待價而沽,坐享暴利,國 家與人民均身受其害。 地價稅為實現土地政策之手段,土地政策經由地價稅所欲實現之理想為消除土地投機 ,促進土地利用。因此地價稅對於土地政策所能發生之作用乃為稅去地主不勞而獲之 地租,從合獲致所得之公平分配,誘導土地之合理利用。現行地價稅利能否或如何發 揮此項作用,乃為本論文之主要研究動機。 本論文計一冊,約十萬字,共分五章十六節,今就研究內容,略陳於下: 第二章文獻探討:說明地價稅之理論基礎,就地租學說、國父之地價稅理論、近代學 者對於地價稅之主張三者加以整理、分析與比較。 第三章現況分析:首先介紹現行地價稅制,次就歷年地價稅課徵之實績加以整理分析 ,最後就現行地價稅制所達成之財政策效果,經濟政策效果與社會政策效果加以分析 。 第四章檢討與改進:就與現行地價稅制有關之其他因素,如規定地價、重新規定地價 、稅制結構、地價稅與土地增值稅之配合、地籍總歸戶等問題,與現行地價稅制做一 綜合檢討,並提出筆者個人之意見與看法。 第五章結論:綜合以上各章之探討,做一歸納。
6

原住民族部落土地資源自主治理之研究--以苗栗縣南庄鄉為例 / A Study of Self-governing about Indigenous Land Resources

林薏伶, Lin, Yi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原住民部落資源自主治理(self-governing)之概念已陸續地推展於原住民地區,過去有關於部落資源自主治理相關議題之討論與研究鮮少從原住民族土地問題切入,少數結合原住民族土地問題與部落資源自主治理者,研究場景也僅著重於原住民族單一族群內的自主治理組織發起與運作過程描述分析,至於在現實政經環境背景下,不同族群間自主治理的過程究竟該如何運作?以及藉由分析其運作過程產生的相關問題,進一步檢視現行原住民族自主治理部落土地資源之政策與地權及地用等相關法令規定者,尚乏相關論著。 本研究選取苗栗縣南庄鄉蓬萊村為實證研究對象,以Elinor Ostrom(1990)所提出的成功自主治理共用資源(common pool resources)八個設計原則(design principles)為檢驗基礎,分析蓬萊溪封溪護魚與八卦力民宿村部落土地資源自主治理制度設計成功與否、歸納制度脆弱或未成功的原因,並且透過社會關係網絡(social context)與取得權(access theory)等相關概念,分析兩案例之社會關係網絡與利益流樣態,以理解制度規範建構之互動過程與核心理由,發掘置於國家權力統治與資本主義貨幣經濟(cash economy)之現實場景下,原╱漢「多族群間」、以及「同族群內部」到「多族群間」自主治理部落土地資源之問題,並指出現行部落自主治理之地用與地權政策規劃與部落現實場景間之差距。 由實證案例分析可知,原住民族傳統部落組織的瓦解與重構過程中,原住民與平地人之間的政經稟賦差異加大,原住民族自主治理之立意往往被扭曲,平地人卻能掌控部落土地資源進而分享大部分之利得。此外,原住民族自主治理部落土地資源之政策走向,忽略漢人使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亦有其特殊歷史背景或政策因素,是以在政策層面上當有再深入研究及通盤檢討之必要。而多族群間亦須放棄成見、加強溝通以謀求彼此共識,增加地方自主治理的社會資本,方可妥善管理部落土地資源,朝共同治理之目標邁進。 / The concept of indigenous resources self-governing has been promoted to the indigenous areas one after another.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issues and studies about tribal resources self-governing observ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digenous land management. Even though minority of issues and studies link up indigenous land problems with tribal resources self-governing, their research background also only puts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a single indigenous race, which describes the establishment of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for self-governing. How is the self-governing mechanism operated among different races under the realist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background? How is the self-governing policy of tribal land resources manipulated further? How are laws related to land ownership and land use implemented? All of these topics still lack correlative studie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tribe of the Penglai Village in Nanjhuang Township Miaoli County as an example, using eight design principles proposed by Elinor Ostrom (1990) to examine the case, which the Penglai stream blocking for fishing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the self-governing for tribal land resources in the Baguali B&B(bed-and-breakfast) village. The context of illustrations are: (1) analyzing whether the design of institution for the case is successful; (2) inducing the reason why institution is unsuccessful or weak; (3) analyzing the social context and benefit flows of the case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and the core reas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institution standard by the concept of social context and access theory; (4) finding the self-governing problems of tribal land resources among indigenous /Han multi-races(the case of Penglai River) and from one single race to multi-races(the case of Baguali B&B Village) under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state right governing and cash economy of capitalism; and (5) pointing out the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land use and landownership policy plan for tribal self-governing and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tribe.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we can find that the disintegr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the indigenous tribal organization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endowment from Han people results in the phenomenon, which the purpose of the indigenous tribe self-governing for land common pool resources has been twisted. In additio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self-governing policy for indigenous land resources ignores that the Han people using the indigenous traditional territory also have its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or resulted from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further and overall review,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to seek a consensus among multi-races and to gain the social capital of local self-governing. In this way, it will be possible to manage the tribal land resources well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on governance.
7

現行土地稅制對農地利用之影響

蘇惠群, Su, Hui-Q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現行土地稅制對農地利用之影響,亦即土地稅是否充分發揮其功能, 以達「地盡其利」與「地利共享」之平均地權土地政策理想。 各章節之內容陳述如後: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對研究範圍加以界定,並提出本文之 研究方法。 第二章則對平均地權土地稅制之精神、農地利用之意義與特性以及現階段之農地政策 加以闡釋。 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別就田賦、土地增值稅與荒地稅三者之意義與特性加以說明,並對 稅制內容與促進農地利用之功能進行分析與檢討。 第六章為結論,並提出具體改進意見,俾建立更完善之土地稅制。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