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實境選秀節目的夢想建構—以【超級星光大道】為例 / A reaserach on dream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alent show: a case study of the tv show " Million Star"王維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80年代末至90年代開始,世界各地陸續出現了強調真人實況演出之節目
類型,這些以紀實手法製作的真實情境節目,而這些節目在歐美各地都創造了成功的收視率和話題性,其中,才藝類型的實境選秀節目在近年越來越受到各國電視觀眾的喜愛,掀起了一波全球實境選秀節目熱潮。
本文試圖透過對台灣實境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的個案分析,探究(1)【超級星光大道】及媒體論述如何透過宣傳語藝、自我宣稱及節目的運行方式建構出美夢成真的意識型態,吸引閱聽人觀看;(2)探究閱聽人在夢想成真的建構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以及閱聽人如何與節目傳達的意識型態互動、協力、抗爭;(3)希望藉由參賽者的深度訪談以及網誌,儘可能地瞭解參賽選手在比賽過程的付出與獲得、與評審、主持人、工作人員的關係、心得感想,希望看到參賽者如何具體而微地實踐夢想,遭遇到哪些問題。
研究者從節目內容、媒體報導、參賽者以及閱聽人幾個層面來討論實境選秀節目的美夢建構,發現節目產製端、參賽者、閱聽人在這種意識型態的建構之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彼此互相牽動,其中有來自資本的限制及收編、參賽者與閱聽人的的免費勞動及自主性的展現,而研究者便是試圖捕捉這個動態的複雜建構過程,希望展現出不同的參與者如何與權力鬥爭或是抵抗的細微過程。
|
2 |
臺灣與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節目之生態與模式探討研究 / Comparing the Ecosystem and Program Format of Singing Competition Show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孫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歌唱選秀節目已蔚為全球風潮,亦於兩岸電視媒體、社會文化刮起流行旋風。本研究依據媒介生態系統將歌唱選秀節目劃分為外部生態系統(包含市場、政策/法規、社會等因子)、內部生態系統(包含製作方、廣告商、閱聽人等因子)等建立分析架構,探討兩者如何影響兩岸歌唱選秀節目發展。透過爬梳文獻、深度訪談學界和業界共計七名專業人士,輔以中國大陸燦星製作聯合浙江衛視開播《中國好聲音》和臺灣金星娛樂攜手中視推出《超級星光大道》為個案研究,比較分析兩岸歌唱選秀節目之異同並提出互為借鏡之處。
研究發現兩岸歌唱選秀節目外部生態系統之(1)市場:中國大陸早期傾向自製自播、借鑑、引進海外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近期開始嘗試創新研發;臺灣面臨新、舊媒體競逐單一市場、分食廣告有限預算。(2)政策:中國大陸著重限縮引進海外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數量;臺灣聚焦管制廣告冠名贊助、置入行銷形式。(3)社會:中國大陸熱愛臺灣流行音樂;臺灣渴求優質新興節目內容。兩岸歌唱選秀節目內部生態系統之(1)製作方:中國大陸引進海外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初期雖廣受好評,後期卻因節目高度同質導致閱聽人陷入審美疲勞;臺灣面臨資金/資源匱乏和人才流失困境難以突破。(2)廣告商:中國大陸冠名贊助、置入行銷花招百出;臺灣逐漸放寬廣告冠名贊助、置入行銷,惟政策起步較晚且廣告商呈現保守觀望態度。(3)閱聽人:兩岸新興媒體蓬勃發展且型態百變,閱聽人亦隨之轉變收視行為,集中觀看線上影音內容。
整體而言,中國大陸仍渴求新興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且配合政策逐年朝向自主創新發展;臺灣兼具創意及人才優勢,但亟待透過政策放寬輔助再次為電視媒體產業開源,以提升製播品質和研發原創歌唱選秀節目模式版權,重振旗鼓並力拓海外(華語)市場。
|
Page generated in 0.01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