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後冷戰時期中共核武戰略與發展之研究

謝之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核武發展緣起於二戰後核武所造成國際安全與威脅兩難困境擴大,及中共感受到國家生存環境嚴峻挑戰,而於蘇聯扶持下開始投入。從1959年提出「3年突破、5年掌握、8年儲備」,到1964年中共首次原子彈試爆、1966年首次原子彈與導彈結合、19667年氫彈試爆、1970年中遠程導彈及衛星試射,而最終完成中共所謂「兩彈一星」的戰略目標。在戰略上,冷戰時期中共核武發展是寄望與蘇聯一邊倒關係下能於突遭帝國主義核武攻擊時,至少擁有最低限度武器加以反擊為目標,並以蘇聯為防備對象。早於1966年起建立空中核力量及飛彈部隊至1985年成立潛射飛彈部隊,而達成「三位一體」的基本核武力架構,並成為第三個獲該等能力國家。其次在核戰略理論發展上,雖效法美、俄核武強權國家,但其內涵與演進則仍不脫中共人民戰爭主體思維,而步驟則採跨越方式。中共學者認為其核戰略在防禦、抗威懾及反訛詐、有限而有效、主張共同銷毀的有限自衛核反擊戰略思維下,是一種防止戰爭的戰略。 中共學者認為威懾是嚇阻加上脅迫,它是維護國家利益下以物質、精神為基礎運用暴力、非暴力,所採自衛、有限多元威懾。運用在核威懾上則可包括最大限度核威懾、最低限度核威懾,及介於兩者的有限度核威懾,以及最低核威懾等三種。而西方學者常以其核武政策限制性及維持最小規模,與僅能反擊城市目標而將目前中共核戰略稱為最低嚇阻(Minimum Deterrence)戰略。但由於政治目不同,中共核武懾也是具有不同性質。同樣,冷戰時期,中共有限核力量所具威懾功能乃是因既存於超強核威脅形勢下被迫的自衛手段,而去達制止核戰爭爆發,維護國家安全目的的作用。1985後,由於經濟及國際環境情勢不同,中共在核戰略發展與準備也有不同調整。尤其,針對在以有限度核武遏止戰爭爆發要求下,如何確保有限、有效核威懾反擊力量乃成為其跨冷戰前後中共軍事戰略之挑戰。 自1964年首次核試爆到1985年成功進行潛艇發射彈道飛彈試驗,中共核彈頭有明顯進步,且彈頭儲量呈穩定成長。威脅能力也隨飛彈射程而擴及至整個蘇聯及歐亞領土。但均是以不設防城市為假想目標,顯示在性能限制下僅具破壞而不重視準確性。冷戰後國際雖關注核武擴散與裁控,降低與管制核擴散總數,但在各國利益與戰略需要及限制能力不足下,中共認為實質威脅並未降低,同時由於擁有核武國家質與量俱增,以致核武被用在區域衝突危險性上將為之大增,且核武仍為大國政治和軍事競逐中重要工具。更由於美國將核武作用由嚇阻轉變為強調實戰,及降低核武使用門檻進而增加使用可能,使中共感受到安全的威脅,而擔心其數量不足且老舊戰略嚇阻武力在遭美飛彈防禦所阻後,將會使其重回臣服於美、俄「核子勒索」時代。 總體而言,冷戰後中共是從國際與國內外情勢轉變為出發來審度其核政策方向,而反對美國飛彈防禦計畫,亦是出於戰略及技術弱點上憂心。中共一直深信,美國飛彈防禦系統加上本來已極先進的傳統戰力,將可能摧毀中共既有嚇阻能力,而使美國在台海衝突獲得更大行動自由。雖美國曾多次溝通,但似乎仍無法消除中共在這方面疑慮。而這也可能給未來中共核武現代化一合理託辭。同樣大多數中共國防大學及研究人員亦認為後冷戰時期中共能在國際政策中不被任何國家所忽視和替代,主要即中共已掌握完整核武力能力。基於前述因素發展冷戰後中共核戰略仍可能有所變動。美國學者的研究大多認為在美國飛彈防禦衝擊及中共經濟發展挹助力,中共如持續對其核武穩定及精確度進行研改,則可見的末來五到十年中共可能會發展出更接近美、俄兩國能力的核戰略。而可能影響未來中共核武政策走向因素則將包括經濟發展程度、及中共領導人在政治上否能抗拒來自軍方要求核武現代化壓力考驗等。 2000年江澤民對中共核武器提出「五個必需」指導,是中共冷戰後首次對內在核武運用上的一重大具體指導,這也顯示中共內部在對維持既有最低嚇阻核戰略原則爭辯上似乎已獲至結論。而西方學者發現中共最低嚇阻戰略在中共擁有更多樣化核力量來控制衝突擴大、以及內部引發動亂時,恐會調整到準備在特定環境中遂行核戰可能。但由於朝有限核打擊及從城市目標擴大為軍事目標的嚇阻能力建構上,是需要具備較目前更為先進水準的核武指管導引能力與相配稱的核武現代化部隊。因此,中共可能仍需要一段很長時期努力才能獲致到等能力。但從1985起中共即積極發展第二代更具戰術機動、更精準及更能快速反應的固態燃料系統,來取代原不夠精準、不足以信賴以及反應遲緩的液體燃料的核武器。未來中共也將配合尖端軍事科技發展,而加強研製太空武器及第三代核武器,並精進核武器安全及可靠性等列為發展重點,進而朝「縮小規模、攻防兼備和增強作戰能力」以及「四位一體」方向發展邁進。但期間將會遇到高技術研發困境與高開發經費支持的障礙挑戰。 而未來中共朝核武大國前進時亦將面臨因核武實力而形成與美決策上的錯誤認知,以及過去在核武所塑造高道德形象的牽絆與引起使美國擔憂其軍力成長的戒心等不良效應。因此,在提升綜合國力的總目標下核武仍將被中共限制在僅為嚇阻而非實戰的角色。其次,未來台海對峙中共戰略核武仍為嚇阻效用,而可能威脅傷害將是戰區或戰場階層核武使用的考量。整體而言冷戰後戰略核武仍是中共一種國力象徵與嚇阻強權介入政治工具,而其特點是強化其存活能力與縮短反擊準備時間,並朝精準及小型化方向前進。而核武發展程度則視美國飛彈防禦系統及其在亞太戰略作為對中共的衝擊而定。

Page generated in 0.02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