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代書的歷史考察

吳俊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代書」作為考察核心,剖析代書在台灣經歷性質相異政權統治下,代書內涵與意義呈現何種轉變,以及代書定著於台灣社會的歷史動因。 今日台灣社會法律事務的分工具有濃厚「日本因素」。日治時期的代書不再單純扮演「代筆」腳色,在「生活法律化」的脈絡下,代書成為國家與人民的對話窗口。代書與台灣人的接觸表現在法院訴訟、土地登記、政府行政規制等面向,由於國家對民間滲透力道日益強大,連帶為代書撐起一片執業空間。代書在日治時期的職業化與專門化,伴隨近代國家腳步而來,也因此在職業建構、自我與社會觀感上,深受國家力量左右。 代書的專業化表現在業務內容緊貼國家法律。1923年以後因日本內地「司法代書人法」(1935年改稱司法書士法)施行於台灣,導致代書分化為司法與行政代書人。司法代書人的管理、考選交由各地方法院長;行政代書人仍由地方州廳警察進行管理。相較以往警察當局僅要求代書人身分素行,法院更著重從業者的法律專業能力,水準約與法院書記相當。司法代書人不論在人數、地域分布及可親性上,都比辯護士具有優勢,對於近代西方法的傳播,特別是物權概念以及西式法院使用上,影響力不容小覷。由於法院將司法代書人視為輔助司法運作機制之一,調控從業人數,讓司法代書人維持在水準以上,吸引不少台灣人投入此一由國家「法律」所承認的職業,在日治中後期改變了原以日本人為主的職業族群結構。 戰後國民黨政府在其歷史經驗中,並無相類似於台灣本地的代書脈絡,因此對於代書的認識與需求,仍停留在舊中國的歷史記憶。戰前台灣的代書脈絡,當局先暫以「司法書記」與「土地代書人」保留。但前者在1969年以「疏減訟源」為由遭廢,自此消失在國家法中;後者由廢除轉向接受的歷程中,跌宕起伏,耗費極大社會成本。國家長期對代書採取消極態度,民間仍舊延續日治以來與代書的互動經驗,雖國家法與民間對代書的體認不相重合,但代書在民間所累積的厚實法律生活基礎,終讓原無代書之制中華民國法體制,融入台灣民間社會既有歷史經驗,承認代書的存在意義與價值。

Page generated in 0.048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