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論金融不穩定因素分析--以越南金融市場為例張聰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Minsky(1919—1996) 認為不穩定是資本經濟正常運作下的特色,在他的理論中,認為金融不穩定是常態,是不可避免的。
自197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經濟發展國家,大都主張通過放鬆金融管制,推動金融自由化、國際化,從而推動經濟增長和發展。但是到了1990年代,在經過長時間的經濟繁榮後,卻走向泡沫化,部份地區、市場因泡沫破滅而產生危機,如1992年日本銀行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及1998年俄羅斯及LTCM危機等。真如Minsky所言金融不穩定是常態,是不可避免的嗎?
有鑒於越南2008年以來有東南亞第二高的通貨膨脹率25%(僅次於斯里蘭卡)、亞洲最高的基本利率(年利率14%)、2008年的前5個月股市指數下跌約60%、貿易逆差達144億美元為2007年同期的383%,再再顯示出金融及經濟不穩定的現象;本研究的動機在藉越南的情況驗證Minsky 的「金融不穩定假說(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及參考引用IMF的金融健全指標和Davis的金融系統不穩定來源分析,來分析越南是否有金融不穩定的因素;希望以此研究分析作為學術研究及我國對越南經貿投資之參考,俾有助於我國對越南工商發展投資之發展。
|
2 |
Professor Minsky「金融不穩定假說」下之政府角色的探討-以台灣地區為例利秀蘭, Lee, Shiu-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Minsky金融不穩定假說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為基礎,闡述Minsky對於資本經濟不穩定現象的理論,並且對於Minsky強調不穩定情況下的大政府 (Big Government) 做一更詳細的說明。
金融不穩定假說反應著資本經濟體系的不穩定是一種內生、而且是常態的現象,透過制度結構的改變、法令與經濟單位的外生性反應將經濟維持在穩定的狀況。不穩定的情況始於對經濟前景的過份樂觀態度,隨著危機記憶的過去,風險趨避的態度也逐漸消逝,融通態度變得更為投機,因此提升經濟發生不穩定的機率。
在不穩定一蹴可幾的情形下,Minsky認為,唯有大政府的存在,適當的介入不穩定危機中,不穩定情況才能逐漸趨緩。大政府的存在是透過政府赤字的利潤效果、政府公債的資產負債效果,以及移轉性支付的所得效果來穩定金融、經濟的不穩定。因此,本文以台灣在民國87~88年間發生的金融危機為例,為Minsky的假說做一驗證。實證結果顯示,支持Minsky的假說,並且政府在驗證期間內,的確發揮上述的三效果。
|
Page generated in 0.017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