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當前主要國際制裁形式之脅迫功能分析

沈勤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制裁早於希臘時代城邦政治時期,即為各邦所採用。其性質介於外交協商和武裝衝突之間,較外交協商具有更多的強制性,卻可避免武裝衝突的風險性。然而1990年至2000年間「制裁的十年」期間,大量發動經濟制裁的結果卻嚴重殘害被制裁國人民的生活,而對其領導掌權階層影響有限,成為備受質疑的政策工具。1998年及2000年聯合國總結經驗,由當時秘書長安南先後提出「精巧制裁」(Smart Sanctions)及「瞄準制裁」(Target Sanctions)以求改進,國際制裁之主要形式聚焦於「武器禁運」、「金融制裁」及「旅行禁制」等三種。 Gregory F. Treverton認為國家對外政策區分為「說服」 (Persuasion)、「脅迫」(Coercion)、「控制」 (Control)等3類主要策略,綜合以外交協商、國際制裁和武裝衝突等「工具」協調執行,而國際制裁在其中「脅迫」策略之運用,分別扮演「主要(核心)工具」和「輔助(支援)工具」之功能角色。「脅迫」的成功與否,經由Alexander L. George之長期研究,決定於執行時「脅迫成功要素」是否完備。本研究選取「敵我動機非對稱性」、「敵方承受急迫壓力」、「我方獲得適切內外支持」、「敵方畏懼衝突升級」、「精確誠信之解決方案」等5項「脅迫成功要素」,交叉分析「武器禁運」、「金融制裁」及「旅行禁制」3種制裁形式之脅迫功能優劣。 經過綜合比較,三項國際制裁工具輔助「武力威脅」時,較能滿足脅迫成功要素;若單獨作為脅迫主要工具時,較不易滿足脅迫成功要素。其次,若單獨作為脅迫主要工具時,則以「武器禁運」最能滿足脅迫成功要素,「金融制裁」次之,「旅行禁制」最末。執行「脅迫策略」時應自我認知將偏向攻勢現實主義「霸權競逐論」之外交思維,須有效協調外交談判、國際制裁、武力威脅,以建構「聯合脅迫能力」,並善用當前各種國際制裁形式之密切關聯作用。

Page generated in 0.027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