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唐代長城詩之研究

張淑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城是在抵禦外侮的基礎上,經各朝代修建而成。秦始皇強逼百姓修築長城,民間流傳著秦築長城的民歌和孟姜女的故事,控訴暴秦逼迫人民築城之苦。長城詩在南北朝時開始發展,南朝詩人把長江、淮河當成長城,把南北朝對峙的戰爭比附成漢朝討伐匈奴的戰役。南朝詩人的長城詩是一種文學想像的創作。 唐代是一國勢強盛的朝代,雖不重視長城的修築,但詩人在朝廷鼓勵之下,多懷抱雄心壯志,親赴邊塞,有實際的體驗,創作大量的長城詩作。唐代長城詩,隨著國勢的盛衰而展現不同的內容和風格。初盛唐時,有愛國的情志和民族的自信,是長城詩的雄壯詩篇。盛唐詩人,一方面充滿樂觀的精神,一方面又親身體驗戰爭的苦辛,作品中有多樣的內容。中唐之後,國勢漸弱,詩人雖仍欲建功立業,但表達雄心壯志的長城詩歌,已無初盛唐時的高昂情志。中唐詩人身處亂世,苦民所苦,創作出寫實的長城詩,悲壯的詩歌風格自然流露。晚唐詩人接續表達對築長城的想法,呈顯民之怨的心聲。 唐代長城詩的表現手法,有其獨特的技巧和價值。就唐代長城詩的表現手法來說,唐人沿用南朝詩人常用的樂府古題,如〈出塞〉、〈隴頭〉、〈飲馬長城窟〉等樂府古題來創作。唐代長城詩人常以漢代唐的時空設計表現唐與突厥的爭戰,喜用胡漢之爭的漢代名將、地理等詞語。唐人創作長城詩多以邊塞與閨怨、戍邊與懷歸、詠馬與抱負主題交融來表現,且以感官摹寫的技巧,刻劃塞外人兒的真實感受。詩人善用感官摹寫技巧,以朔風、冰雪、黃沙、大漠、白草等塞外苦寒、空闊寂寥的視、觸覺感受,撞擊塞外戰士的內心,再加上胡樂如琵琶、羌笛等聽覺的刺激,更令人興起思鄉之愁。 就長城詩的文學特質來說,唐代長城詩的特色是雄渾和悲壯的詩歌風格兼具,剛健的生命情調、悲憫的生命情懷流露。廣闊的空間裏,戰士無畏塞外苦寒,展現理想抱負的追求,高唱英雄壯歌,有豪邁的人物形象、壯闊的長城景象、高貴的情感和昂揚的氣勢。在塞外苦寒的淬煉下,展現戰士的豪情壯志和為國殺敵的決心,流露剛健的精神。詩人在追求理想中,參與戰事,親眼見到受磨難的士卒和百姓,意識到生死的殘酷事實,詩中充滿仁者悲憫的情懷,感嘆人民的悲苦。 就長城詩的意象營造來說,時空意象多以漢代唐來敘寫,呈顯胡漢對峙的邊防之爭。自然意象中,常說天是胡天,地是胡地,說明人在異地,沒有認同感。月是長城詩中常見的意象,亙古的月見證邊塞長城的歷史和現狀,也串起異地相思的征夫和閨婦。塞外,季節混亂,大漠荒涼。長城、隴頭流水,戰場上烽火、白骨意象都標誌著士卒久戍不歸的愁苦。馬匹、鴻雁、孤蓬、白草、楊柳等動植物都是長城詩中常見的景物,加上胡笳、羌笛、琵琶等胡樂,強化塞外思鄉的主題,渲染塞外的環境氣氛,意象營造成功。 唐代長城詩具有承繼和創新的貢獻,既承繼南朝詩人的寫作模式,又能獨創唐人多元的內容和風格,在中國詩歌史上有其一定的文學地位。

Page generated in 0.01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