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蘇聯從阿富汗撤軍之研究 (1979年至1990年)洪正彬, HONG, ZHENG-B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不管從任何角度來看,蘇聯入侵阿富汗都是一件意義非比
尋常的事件。這是蘇聯首次派軍入侵非華沙公約國家,而且也是與第三世界的國家
發生軍事衝突。蘇聯的入侵行動不僅遭受到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的譴責,同時也加
深了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戒慎態度,使得七○年代的和解局勢急轉直下,東西方關係
又進入緊張狀態。
一九八八年四月十四日蘇聯簽署日內瓦和平協定,決心從阿富汗撤軍的舉動標示著
蘇聯軍事行為的澈底失敗。為探討蘇聯撤軍的背景及原因,本文不僅回顧蘇聯入侵
阿富汗的經過,更著重分析蘇聯撤軍的國內外因素。筆者以為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
挫折為撤軍的主要原因,而美國及巴基斯坦堅定且持續地援助阿富汗反抗軍的義舉
,亦為蘇聯撤軍不可或缺的動力。
|
2 |
第二次波灣戰爭之研究陳逸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十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入侵科威特,引起世人關注。美國以國際警察之姿,高舉自由民主與維護世界秩序之大旗,透過外交積極爭取國際正義與國內外輿論支持下出兵,最後速戰速決破敵。在整個衝突與危機處理過程中,美國前總統布希透過決策小組的磋商,交互運用外交與軍事戰略等途徑,期盼達到「以戰止戰」的目的,其過程融合了外交策略與戰爭藝術,也為老布希總統及其班底打響了名號。
本論文之主要研究動機與目的,起於美國自受到「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發動阿富汗戰爭尚未完全結束之際,復以伊拉克總統海珊可能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透過強力運作,於2002年11月8日獲聯合國安理會以15票全數通過1441決議案,聯合國武器檢查小組自11月27日前往伊拉克實施武檢,美國同時於波斯灣地區展開大規模的軍事部署。期間經過四個多月的外交折衝,聯合國武檢小組歷次提出的武檢報告,並未發現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具體證據。而伊拉克總統海珊亦宣稱並無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2002年10月,美國主管東亞暨太平洋地區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凱利向北韓官員表示,美國知悉北韓發展高濃縮鈾的計畫。北韓先承認有此計畫,隨後又否認,辯稱此舉僅係自我防衛,而正處於制訂「核武發展計畫」階段而已。為何美國2003年3月20日執意要對伊拉克發動第二次波灣戰爭,而對北韓卻以談判方式解決。
2003年5月1日,美國總統小布希在航空母艦林肯號(CVN-76)上,正式宣佈結束對伊拉克的戰鬥,美國海外出兵再次贏得壓倒性的勝利。然而,美國發動這場戰爭在正當性與合法性上卻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1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