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財政集權化與地方財政問題之談討周台龍, ZHOU,TAI-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層級政府間的財政關係,並非靜態不變的結構,而是動態演化的結果。需隨外在經濟
社會發展與政治組織結構變化,作適當的調整。在這種動態過程中,財政學者發現在
大多數的國家,政府收支的發展型態呈現「財政集權化」(Fiscal centralization )
的傾向。其主要意義, 乃表示在不同層級政府間之職能分配, 有自然集中於上級政府
的情形, 如中央或省。
長期而言, 主要影響因素為工業化與現代化帶來的經濟與社會結構的遽烈改變。如交
通運輸設施的改進, 效能高的大眾傳播系統與個人所得水準的提高。其影響所及, 除
了提高經濟個體的移動性, 使得公共財貨和勞務的利益及成本的分攤範圍擴大, 區域
間的外部效果增加外, 並且導致要求減少區域間的公共財貨和勞務享受水準的差異。
進而使得中央政府之租稅課徵權相對增加, 提高政府間補助金的重要性。除此之外,
技術進步所致的生產規模, 亦使中央政府能夠較有效率的提供公共財貨與勞務。
財政集權化的分析, 並非否定地方財政自主功能, 亦非僅是強調中央財政權力的擴張
。主要目的在凸顯層級政府間的財政權限分配, 隨著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 產生質的
轉變。即由傳統的「互相協調」, 演變為「互相合作」。亦即同職權可以截然劃分的
上下分層關係, 轉為難以截然劃分, 必須共同合作, 如大理石般的垂直分層的財政權
限關係。
|
2 |
長州藩と薩摩藩における廃藩置県の構想―木戸孝允と大久保利通を中心に― / The Concept of Han System Abolished in the Chōshū Domain and the Satsuma Domain -Focusing on Kido Takayoshi and Ōkubo Toshimichi-黃虹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日本近代歷史上,廢藩置縣結束了日本長期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為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並利於明治時期日本政府各項措施順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日本轉變為統一國家。廢藩置縣不僅加強政府中央集權化,有利於往後社會經濟的發展。
另外,在當時時代背景相當嚴苛,甫從德川幕府轉變成明治新政府時,歐美國家正虎視眈眈注視著日本,日本既要維持主權獨立,也面臨著如何讓日本變成近代中央集權化的國家。同時在政治整合上,對於以藩為基礎而成立的明治新政府而言,將藩體制廢除,實為困難至極之事。1871年開始,長州藩和薩摩藩兩勢力的領導者,分別是木戶孝允和大久保利通,以實現中央集權國家為共同的大目標,進行政府改革。
本論文先就戊辰戰爭論述維新政權之確立為廢藩置縣背景,藉由版籍奉還以分析木戶與大久保之改革意圖。繼而就新政府領導者們,以中央集權化為目的所推行的廢藩置縣,分別探述其政治過程與立場。以日記、歷史文獻之說明與分析為輔,探討維新政權的內部為主,透過這些史實循序漸進的針對廢藩置縣斷行的過程和原因加以說明及探討。本論文之研究目的主要欲探討木戶孝允與大久保利通於廢藩置縣實行的構想。
|
Page generated in 0.01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