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1895-1945) / Taiwanese physicians in China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1895-1945

陳力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日治時期的「醫師」是新興的領導階層,醫師取得執照後其專業即受到保障。總督府對於開業醫師能夠干涉的部份較為有限,醫師的高收入與身份的獨特性,對於身處差別統治之下的臺灣人而言,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不過即便是醫師,也無法完全擺脫殖民統治的差別待遇;臺灣島內的習醫機會僧多粥少,有意習醫的臺灣人只能負笈海外,另一方面,總督府訂定的醫療規範,對部分的臺灣醫師產生排擠作用,在臺灣無法取得執照的醫師,前往規定較寬鬆的海外,也是開拓新天地的機會。 對於日本帝國而言,鄰近的中國始終是向外擴張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人前往海外的主要目的地。由於醫療是日本帝國自我粉飾的重要手段,前往中國的臺灣醫師,可以視為帝國人才周流(circluation)的一種表現。 本文所要處理的課題,乃是以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作為對象,探討日本帝國的發展,以及臺灣人的原鄉、人際網絡,如何影響臺灣醫師的流動?其階段性變化與區位差異性為何? 本文首先探討總督府衛生政策與醫師的關係,以及總督府開辦醫事教育與臺灣醫師的養成過程,呈現殖民地臺灣衛生改造與臺灣醫師養成的相關性。其次以日本在華醫療事業作為討論的對象,探討同仁會、博愛會的活動如何影響臺灣醫師流動。最後探討臺灣醫師受到1930年代日本向外擴張的影響,在滿洲國、佔領地的發展情況以及戰後的流動與困境。 由本文的討論可知,日治時期臺灣人的行醫與習醫,受到島內與島外因素的影響,在華南、華中、華北、滿洲地區呈現區位性差異。另外,戰爭與醫學院校的成立,則是造成階段性變化的因素。其中,島內因素有三,為總督府的衛生政策、教育政策、對岸政策;島外因素有四,為習醫機會、行醫機會、日本大陸政策、臺灣人特殊身分與人際網絡。 總之,影響臺灣人前往中國習醫、行醫的背後原因以及分布形態的階段性變化,是殖民地差別性、日本帝國大陸政策、臺灣人際網絡、區位因素等所交錯影響的結果。

Page generated in 0.017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