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5
  • 8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203
  • 203
  • 38
  • 30
  • 29
  • 28
  • 24
  • 22
  • 22
  • 20
  • 15
  • 15
  • 15
  • 14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馬宗璉《春秋左傳補注》研究

LEE, Lok Man 01 January 2011 (has links)
馬宗璉(?—1802),清代乾嘉之際漢學大師,著《春秋左傳補注》三卷,其 書旨在補注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及惠棟《左傳補註》,多為時人所重,但近人對是書之評價,卻毀譽不一。近人研究清代《左傳》學,又不及此書。有見及此,本文擬全面研究馬宗璉《補注》內容,探討其特點及地位,藉此客觀評價 此書。 首先,根據今所考見之材料,重新敘寫馬宗璉生平及其所參與之學術活動。 關於馬宗璉生平的資料,可供依據者並不多,記述較完整的只有王引之〈家傳〉 及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兩則紀事。馬宗璉早年跟從其舅姚鼐學習古文辭,後 來改攻漢學。乾隆五十年,入京向當時名儒邵晉涵、王念孫等問學,又先後佐修《經籍纂詁》及《史籍考》,可惜修書未峻,馬宗璉便去世。 其二,考釋馬氏《補注》中文字訓詁、人物職官、禮制及地理四方面內容, 以觀其得失。要正確地評價馬氏《補注》,必先考察其內容之得失及方法之優劣。 惜乎前人鮮有詳細考釋此書內容,因此在評價此書時,有欠允當。馬宗璉書中有關地理及人物職官部分,較具參考價值。至於文字訓詁部分,馬氏善於運用字書,但在聲訓之法上卻頗多失誤。禮制部分則甚多疏略,經常牽附禮書。 其三,梳理馬氏《補注》與前人經說之關係,分析馬宗璉運用前人經說的方法及態度。清儒研讀古書,號稱實事求是,旁徵博引。但各家專精不同,對古書的搜求考證,亦每有差異。馬宗璉面對經說琳瑯,各家異義,嘗試進行考辨、梳理並有所取捨。馬宗璉最重視鄭玄經注,對賈、服舊注,多有考辨。馬氏書對賈、服、杜注較能持平而論,免卻當時對賈、服舊注「不辨是非」之弊。 另外,其書又以《水經注》、《郡國志》等地志補足惠棟《補註》地理部分的不 足。 其四,考察劉文淇、安井衡及竹添光鴻著作中引用馬氏《補注》的情況, 以見馬氏書對後來注解的影響。重新評價馬氏《補注》,除審視書中內容之得失優劣外,亦須考察後來學者對此書之關注。翻查清代學術史、清代《左傳》學 史,對馬氏書著墨不多。但是,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日本安井衡《左 傳輯釋》及竹添光鴻《左傳會箋》三書卻大量引錄馬氏《補注》,以該書地理及人物職官部分,最受三家重視。
2

崑南及其小說研究 (1955-2009)

CHAN, Wai Chung 01 January 2011 (has links)
崑南(岑崑南 (1935-) 是香港一個頗富傳奇性的作家。50-60 年代,他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名猛將。60 年代中後期,崑南卻放棄了自己的「文藝」理想, 創辦了以流行音樂、影視、星座、消費為主的《香港青年周報》(1967)、《新周 報》(1972)等流行刊物,約至77 年中後期才因經濟問題而告終。此後崑南一直徘徊在文藝創作和通俗創作之間,掙扎不已。期間他對文學的信念和作家的自我定位日漸低落。88 年末,崑南更一度放棄創作,投入自己星座研究及個人的世界之中約7年。直至95 年中,崑南在朋友的鼓勵和支持下回歸文字創作,此後他對文學的熱情和創作意慾亦日漸見濃,不時在不同的報刊、雜誌、文藝刊物發表小說、詩歌、散文等不同作品,創辦多份文藝雜誌並擔個編輯。 本論文主要有三章,其中第一章共分成六個部份,分別討論不同時期崑南的文學活動與小說創作。全文梳理了近半個世紀之間,崑南在香港文學環境中, 在「文藝」和「通俗」兩種創作方向的來回掙扎與矛盾的心路歷程。本論文的第二章,主要疏理崑南各個時期的小說創作,其中就各小說中的情態意緒、敍事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變化等方面來崑南「性與女體」書寫的特色。第三章主要以較宏觀的角度討論崑南的文學態度,並重點討論報紙副刊作為通俗載體 的限制和可能,藉以反思其與香港的文化環境和作家心態之間的關係。
3

三蘇小說研究(1950 年代)

CHEUNG, Ka Chun 01 January 2009 (has links)
本研究會從兩個方向進行討論︰一、)作為報人、知識份子、文化人的高雄與五十 年代報章與文壇(通俗文化及嚴肅文學兩個場域)的關係。二、)以經紀拉、旦仃、石 狗公、史得等筆名寫連載小說的三蘇,其作品與社會、時代的關係。在第一部分的討論 中,除了探討作家與媒體、文化場域的關係外,也會個別討論到作品所涉及的特有問題, 如「三及第」文體於小說創作,及時代文化的意涵。而第二部分的討論,則集中對五十 年代兩類連載小說進行分析,透過文本細讀的方法,結合時代、社會背景進行比對,從 而探討作品在通俗文學的類別中所跨越及達到了的意義和貢獻。最後,就現存有關三蘇 作品資料整理的部分,進行必要的修正及補充。 三蘇(1918-1981),原名高德雄(或名高德熊),香港五、六十年代知名作家,先 後為多家報紙寫社論及連載小說,有筆名三蘇、經紀拉、石狗公、小生姓高、旦仃、周 弓、史得、許德、吳起、凌侶、區品器、禹伯等。對五、六年代的香港社會而言,報張 除了作為一種資訊傳播的媒介,更是流行文化的載體。於一定程度上,更是當時社會東 西文化交流、漸趨國際化的具體表徵。報紙連載便是這個時期特殊的文化產物,深受普 羅大眾歡迎。通俗文學作家中,作品題材之廣、產量之多、語言風格之奇尤以三蘇為箇 中佼佼者。他的創作由四十年代末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初,見證香港報業的黃金時代, 同時也是作家本人創作的高峰期。
4

中文寫作與世界詩歌 : 北島詩歌研究

MA, Sai Ho 01 January 2009 (has links)
北島 ( 趙振開1949- ) 是當今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於1970 年開始創作。1978 年,他創辦《今天》及對外發表詩作,與芒克、多多、顧城和舒婷等年青詩人同受注意,被評論界譽為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然而,他的創作經歷不同階段,首先在1980 年他主編的文學刊物《今天》被勒令停刊,其後又經過朦朧詩論爭,作品不斷被批評為晦澀難懂,1989 年後更流亡海外,足跡遍 及歐美等地,直至2001 年才得以短暫歸國探親,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 本篇論文將北島放入世界文學的視野,透過討論他在不同時期的詩歌創作。論文以宇文所安於1991 年所寫的一篇書評“The Anxiety of Global Influence: What is World Poetry?” (中譯〈世界影響的焦慮:什麼是世界詩歌〉) 的提問切入,探討北島怎樣在跨文化和跨語言的情況下創作詩歌。本文並不是論證宇文所安對北島的評論是否正確,但希望從他對世界詩歌和世界文學的論述,尋找討論北島的詩歌創作新的切入點。論文第一章是導言,說明研究題旨和範圍,簡述研究概況。第二章探討北島的創作經歷。第三章分析北島,身處的革命背景怎樣影響他早期的創作,討論詩歌如何表達革命意識。第四章討論北島怎樣 運用現代主義進行中文詩歌創作。第五章討論北海流亡海外後的詩歌,透過表達懷鄕和放逐的主題,呈現回歸故地和流動異域的矛盾心理。第六章是結論。
5

從香港想像中國 : 香港南來作家研究 (1937-1949)

HOU, Guixin 01 January 2009 (has links)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香港南來作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香港新文學史上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以之為研究對象,所要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在這一時間段(1937-1949), 南來作家在其香港書寫中展現了怎樣的現代民族國家想像?與此相關的問題則是:中國現代文學在香港發生了什麼?它為香港文學帶來了什麼? 論文第一章為〈緒論〉,簡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討論現有研究概況,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架構。第二至第八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文學生產」,包括第二至第三章,重點分析當時香港的文化空間及文學生產。其中,第二章簡述作家因戰爭 幾度南下香港、將香港建成為一個全國性「臨時文化中心」的史實,分析作家們如何利用當時殖民統治下的公共空間,進行多元言說。第三章討論作家們如何利用現代傳媒進行文學生產,塑造現代民族國家這一「想像的共同體」。 下篇為「話語實踐」,包括第四至第八章,重點討論南來作家在文學創作和批評活動中如何實踐民族主義話語與階級/革命話語。第四章討論南來作家現代民族國家想像與土地的關係。第五章分析南來作家作品中對革命的敘述,這種敘述以階級鬥爭為中心,目的在於尋求革命的合法性。第六章集中討論南來作家在香港進行的两次大規模文學論爭,包括「民族形式」論爭與「方言文學」討論,這些論爭都以大眾化為目標,但也存在誤區。第七章專門論述戴望舒、徐遲等幾位現代詩人如何通過寫作向人民和革命靠近,在此過程中逐漸失去「自我」,將「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第八章闡釋1948-1949 年間南來作家在香港展開的文藝批判運動,通過批判對文藝界進行意識形態清理,使得「中國現代文學」轉向「中國當代文學」。 最後,本文第九章〈結論〉部分在以上論述的基礎上,總結香港南來作家的現代民族國家想像的基本特點,嘗試對南來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提出個人見解。
6

《說文》籀文與商周古文字關係之研究

LEE, Wing Kin 01 January 2009 (has links)
籀文,一般認為出自童蒙識字課本《史籀篇》,故其文字稱為「籀」。然《史籀篇》早亡,迄今能確證為籀文者,僅餘東漢許慎(68-148)《說文解字》(下 稱《說文》)所錄的227 形籀文。 過往,學者對《史籀篇》的作者及成書年代多有研究,但看法並不一致。傳統觀點根據東漢班固(32-92)和許慎的說法,以《史籀篇》為周宣王時太史籀 所作。然而近代王國維(1877-1927)提出新說,他認為史籀並非人名,懷疑《史籀篇》並非作於西周,而是「春秋戰國之間」秦人所作,並進而提出「所謂秦文, 即籀文也」的觀點,以籀文為戰國時秦國通行之文字。此後,學者對此說多有評 述,但至今未有定論。本文旨在結合商、周的甲骨金文和戰國古文字材料,與《說文》籀文作比較分析,重新審視班、許舊說與王國維說,以確定籀文的時代,並 以此為基礎,進而考察《說文》籀文與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文字所存在的關係。 通過《說文》籀文與古文字材料的逐字系聯和對比,本文發現籀文與西周金文的相合程度最高,二者應為同時期的文字。換言之,傳統以《史籀篇》為西周宣王時作的觀點並不容輕易推翻,王國維把《史籀篇》成書時代推遲的說法似乎未能成立。此外,針對籀文的流傳範圍,本文系聯了籀文與戰國各系古文字材料, 發現籀文在春秋戰國時期固然行用於秦國,但東土六國使用籀文的情況亦甚普 遍,故此,王氏的「秦用籀文」之說並不符合出土古文字材料所反映的實際情況。
7

《大公報》的《文藝副刊》和《文藝》(1933年-1949年)

CHUNG, Wan Ching 01 January 2008 (has links)
《大公報》是中國新聞史上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創刊於1902 年6 月 17 日,至今已出版將近106 年,完整地記錄了中國百年滄桑。《大公報》香港版 創刊於1938 年8 月13 日,復刊於1948 年3 月15 日,半個多世紀以來,見證 了香港的風雲變幻。 論文主要研究三、四十年代《大公報》的《文藝副刊》、《文藝》副刊,歷 經沈從文(主要編輯時間:1933 年9 月─1936 年4 月)、蕭乾(主要編輯時間:1936 年4 月─1939 年8 月)、楊剛(主要編輯時間:1939 年9 月─1941 年12 月)三位 主編的薪火相傳,不僅擁有全國文藝副刊中最廣泛的作者群,而且被譽為中國 近現代著名作家的「文學搖籃」。當時大部分新進作家的初期之作,相當一部分 是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率先發表。這些作家中的大部分,成為中國文學運 動的中堅。這一時期的《大公報》副刊,與《大公報》的社評、星期論文和新 聞通訊一道,被中國新聞史學家評為「當時新聞界四絕」。 論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引言」,第二章是「文藝副刊是中國報紙特色」, 第三章是「《大公報》『四不』及對文藝副刊的影響」,第四章是「沈從文編《大 公報.文藝副刊》」,第五章是「蕭乾編《大公報.文藝》(津、滬版)」,第六章 是「蕭乾、楊剛編《文藝》(港版)」,第七章是「《大公報.文藝》走進歷史」, 第八章是結論「《文藝副刊》和《文藝》的主要貢獻」。
8

中國白蛇系列小說 (唐-清) 蛇女變形研究

FUNG, Pui Yi 01 January 2008 (has links)
變形是民間故事的重要元素。白蛇故事是中國著名的民間故事,變形 情節亦貫穿於唐朝至清朝的白蛇小説之中。「變形」能夠在白蛇小説中長久風行,應該有其特殊的藝術技巧與思想内容存在,值得加以重視。 要進入人世,白蛇必須幻化「人形」,才能與人類相戀。其實,白蛇所變之「形」,乃人們慾求之投射。白蛇化身的白衣娘子,美麗、富有,擁有強烈的性慾,是男主角的「理想女性」,彌補其現實生活之欠缺。可是,白蛇間中露出本相,人性之中夾雜了妖性,使男主角又愛又怕。本文第二章「變形與人妖關係」, 將探討白蛇如何成爲情慾之化身,以及故事中所呈現的兩性關係。 由於白衣娘子乃蛇妖所化,爲了維持「人身」並掩藏「蛇相」,蛇妻多給丈夫設立禁制。蛇妻「設禁」而丈夫「守禁」,丈夫受到規管,故對妻子產生畏懼心理。因此,分析白蛇故事之「禁制」,可剖析女強男弱的人妖關係之來源。禁制的設立能誘發好奇心,偷窺者對白衣娘子的「破禁」窺視,致使她原形畢露。 可以說,變形與禁制在白蛇故事中得到完美結合。本文第三章,將從「變形與禁制」的角度出發,並以「設禁—破禁—後果」這一民間故事常見的敍事模式 為框架,深入剖析白蛇故事女強男弱的兩性關係之來源。 偷窺者對白衣娘子的窺視,可使故事情節及人妖關係發生突轉。偷窺者偷窺前,故事的氣氛是較平和、寧靜的,人妖之間也是和睦相處的。可是,一旦偷窺者發現真相,故事情節便起伏、動蕩,人妖關係也隨即破裂。究竟白蛇故事的敍述者,如何靈活操縱視角,設置懸念、製造氣氛,並以故事中的角色作 爲自己的「敍述代理」,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本文第四章「變形與敍事」, 將從視角、角色、時間,探討白蛇小説描寫白蛇變形所運用的敍述技巧。 白蛇故事能夠成爲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變形元素應該發揮了很大的效 用。本文以變形為中心,從「變形與人妖關係」、「變形與禁制」、「變形與敍事」 三個角度,分析白蛇故事人妖戀之心理及敍述技巧,藉以揭示白蛇故事歷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9

《現代》雜誌研究 : 翻譯與創作

LEE, Hoi Lam 01 January 2008 (has links)
《現代》雜誌於一九三二年五月創刊,共出版三十四期,其間曾刊登一百 四十二篇翻譯詩、小說及散文,當中以詩和小說為主。《現代》雜誌普通被認為 是現代主義刊物,但通過翻譯小說,亦可見其現實主義的一面。另一方面,雜 誌所刊登的翻譯詩,與現代詩關係密切,更可視為現代詩的濫觴。 本文以翻譯作品為軸心,討論《現代》雜誌對西方文學的接受和介紹。第 一章導言,先簡述研究概況及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概念,釐清本文方向,繼 而按章討論《現代》雜誌的翻譯與創作之關係。第一章通過翻譯詩及小說的題 材及表現手法,討論雜誌對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接受,以及編者對詩與小說 的不同取向。第二章比較《現代》發表的中文作品與翻譯作品,分析兩者於風 格上的異同。第三章比較《現代》雜誌和其他三十年代的雜誌,就其異同討論 《現代》對西洋文學接受和介紹的特點及影響。結論部份《現代》雜誌於翻譯 及創作的特點,帶出其影響,並以雜誌對傳播西方文學的貢獻作結。
10

董橋專欄文章的語言風格研究

NG, Ka Wai 01 January 2008 (has links)
董橋是當今著名的文字大家,也是香港重要的專欄作者。董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旬始涉筆專欄寫作,至今仍筆耕不綴。他的專欄文章,風格獨特,在香港文學史以至當代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特殊,具有研究的價值。 本論文以語言風格學為主要理論依據,並運用舉證、歸納、統計等方法, 考察董橋專欄文章的語言風格。論文主要分為四章:第一章為引論,概括交代研究的背景、對象、目的、範圍以及對語言風格理論作一簡述;第二章為風格的形成(上)「創作主體與交際語境」,從生活經歷、文化修養、思想性情、 創作觀以及專欄載體等主客觀因素,探討董橋語言風格的成因;第三章則為風 格的形成(下)「風格要素與風格手段」,涵蓋詞彙風格、句法風格和修辭風格的研討,重點考析董橋專欄文章語言風格賴以形成的語言要素及風格手段。 結構上則採「先總後分」的方法,先描述董橋的語言風格本色,然後再按個別欄目分析各自的語言風格特色。第四章為總結,重申董橋專欄文章風格的構成 原因,勾勒文章中反覆而持續出現的「語言風格」,並帶出董橋文章的「正典化」現象,收結全文。

Page generated in 0.07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