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lling suggestions: "subject:"chinese studies"" "subject:"8hinese studies""
11 |
改編與傳統道德 : 唐滌生戲曲研究 (1954-1959)CHEN, So Yee, Suyi 01 January 2007 (has links)
唐滌生於一九五四至一九五九年間,多次改編古典文學作品,推敲增刪,把經典轉化為另一部經典。戲曲早已是中國文學中不能或缺的一部份,而粵劇作為戲曲文學的一員,當中亦不乏傳世佳作。適逢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粵劇的鼎盛之年,既造就唐滌生編劇之能,唐滌生也以劇作的文學價值成就粵劇。
本文以道德教化作討論軸心,探勘唐滌生如何改編古典名著。第一章導言, 先論改編作品的價值及釐清本文方向,繼而按劇分章論述其改編之法;第二章以主題的轉換探討唐滌生如何改編《牡丹亭》成《牡丹亭驚夢》;第三章是〈《琵 琶記》:天人不甚感應〉,研讀唐滌生對傳統理念的存疑及更動;第四章以敘事結構的改換閱讀《六月雪》;第五章:〈《帝女花》:隱含的忠孝精神〉,細察唐滌生如何透過寫作手法改寫文本,不動聲色地傳述忠孝精神;人物是劇作家的代言人,模塑兼具個性與感情的人物卻殊不容易,第六章即以此為題開展討論《香 囊記》;第七章以劇作討論的基礎重申改編的價值,並以肯定唐滌生作品的地位作結。
|
12 |
五十年代《中國學生周報》文藝版研究NG, Siu Kwong 01 January 2007 (has links)
五十年代的香港逐漸出現不同類型的綜合性文化刊物,而由右派機構如友聯出版社所編的一系列學生刊物,對香港以至東南亞一帶的文藝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友聯編輯出版的報刊包括《祖國周刊》、《大學生活》、《中國學生周報》(以下簡稱《周報》)以及《兒童樂園》,儘管它們的編輯方針有不同的取向,但是其中以學生為名的兩份,最初的共同目標都是為流亡於東南亞一帶的中國青年而編,透過文化宣傳凝聚青年力量,並為他們指引「正確」 的升學出路。
本研究以五十年代的《周報》文藝版為例,是由於這段時期最能代表當代香港青年如何受到學生報刊的影響。他們參與學生報刊的園地,其中不同的時期的發展,都能夠體現香港文藝的各種特點。而且《周報》本身的跨地域發展,影響遍及整個東南亞,其代表性更遠超其他學生報刊,對往後種種文化討論提供重要研究資料。
本研究的第一章會先解釋研究概況、方法和範圍,並闡明文藝版的定義。 第二章以宏觀的角度,整理和分析編輯方針與文藝發展的關係。第三章梳理和探討《周報》文藝版如何保存中國傳統文化。第四章則分析不同時期的西方文藝介紹工作,並歸納當中的文藝特質。第五章探討文藝版的學生創作版, 歸納和分析不同時期的文藝風氣。最後第六章是總結,嘗試評定《周報》文藝版的價值和貢獻。
|
13 |
京味小說的嬗變 : 解讀《駱駝祥子》、《煙壺》、《鬈毛》、《頑主》LI, Ai Jun, Shafi 01 January 2004 (has links)
“京味小說”是中國現當代文壇一個令人矚目的文學流派﹐從創始人老舍到“新京味”王朔﹐五、六十年間呈現出鮮明的嬗變軌跡。但無論該流派怎樣變化﹐京味小說中的北京都有三層象徵意義﹐即“北京象徵中國”﹐“北京象 徵鄉土”﹐以及“北京的變化顯示中國社會變動的必然性與特殊性”。讓論者尤感興趣的是“北京象徵鄉土”的這一層象徵意義﹐在本人看來這裡的“鄉 土”有兩層含意﹐其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建基於城與人的文化同構性﹔其二﹐代表該古老都市的民間。這兩層含義使得“京味小說”中的“知識 分子話語”和“民間話語”顯示出某種內在張力﹐豐富及擴大了它的精神內涵﹐ 在不同時期的“京味小說”裡展現了不同的角力關係﹐並以越來越大的幅度向民間傾斜。
本文主要通過解讀四篇不同時期京味小說的代表作﹐理出該流派的嬗變軌跡﹐採用的是文本細讀的方法。具體地說﹐首先根據“京味小說”定義的重點﹐ 從三大方面著手分析該流派的變化﹕北京人和北京事﹐北京話﹐以及北京的風土習俗。在分析“北京人和北京事”時﹐本文追蹤分析了四篇“京味小說”中 重複出現的道具﹐同時並置考察了文本中的寓意系統、人物的命運、主題、情節結構以及其他人物的部分功能﹐希望通過這種綜合分析﹐對該流派的變化闡述深入到上述“北京象徵鄉土”的兩層含義的張力關係方面。
|
14 |
李晨風電影作品與「五四傳統」的關係SHUM, Hoi Yin 01 November 2004 (has links)
愛國反帝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所引起的批評傳統、關心社會、強調民主思想和科學精神的思潮,一直被認為是五四傳統的基調。發展到三、四十年代,由於抗戰的影響,有「救亡」壓倒「啟蒙」的趨勢,而在1949年後,在兩岸三地中,香港正因為特殊的政治位置,成為言論相對自由的地帶。在這個直接政治干預相對較少的背景下,李晨風在五、六十年代主動改編多部五四傳統 的文學作品,繼承五四精神,實在值得深入研究。李晨風在的改編中, 藉著周蕙和高淑英的對比, 強調五四時期「個人」與「家庭」間的對立,以突出反傳統、反家庭的望題。至於的改編,李晨風在原有的戰爭背景下, 加強了對戰爭的控訴,使戰爭成為所有不幸事情的原兇。另外,又一改曾發生的形象,把她改寫成完美的媳婦,讓白燕保持一貫正面形象之餘,為新式女性在「經濟自主」與「家庭倫理」之間得到協調的空間。李晨風的改編電影,改寫了小翠的悲劇命運,比曹禺原著中對「希望」的暗示表露得更清楚。 其他改編五四時間流行的外國翻譯作品如托爾斯泰的著作,更能看到他對關懷社會的有一種執著。甚至其他並非直接與五四主題有關的電影作品中,亦可以見到李晨風批評軍閥、讚揚革命、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
|
15 |
香港小說中的情欲與政治:從施叔青、李碧華到黃碧雲LAM, Ho Chiu 01 October 2002 (has links)
在文學創作之中,情欲與政治二者常會構成一種奇怪的論述關係。如果把情欲書寫與政治表現放在香港這個西方最後的殖民城市之中討論,可能會是一個複雜有趣的題目。在論文中,我們主要分析了施叔青、李碧華與黃碧雲三位作家在小說中的情欲書寫與政治論述的相互關係,並嘗試在她們的作品中找尋一些政治無意識的信息。三位作家在小說中的情欲書寫都有較突出的表現,並備受評論家和讀者 關注,而且她們的小說體現了香港小說中不同時期和不同方向的情欲書寫之路。 追跡她們的情欲書寫之路,同時也可能在追跡香港這個被殖民城市幾段文化心態的變遷軌跡。在此,情欲有兩個意義:一是小說中有關情欲的書寫,以及其所衍生出來的意義;二是主體/作者/香港人對香港這身份矛盾的殖民城市的特殊情感。
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緒論,主要介紹論文的研究題目與研究範圍,並考察了香港小說中情欲書寫與政治論述的兩個先例──張愛玲的《秧歌》和《赤地之戀》。第二章主要討論施叔青的小說,她小說中情愛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多是來自不同地方的「外來者」,加上她本身「外來作家」的身份,遂成為一個特別的論述現象。第三章主要討論李碧華的小說創作,她是一位流行的言情小說作家, 許多時所謂「政治」在她的作品中都成了一種「道具」或「賣點」,但是隱藏在她作品下的大眾政治意識卻吸引了我們的注意。第四章主要討論黃碧雲的作品, 她的小說在談情講愛之餘,總不乏血腥、瘋狂、暴力或死亡的場面。不過我們在研究中注意到的是,她的愛情和死亡與「九七」回歸往往是一氣相通的。第五章為總結與檢討。
|
16 |
女性情誼 : 論林白、鐵凝和王安憶的小說CHEUNG, Chung Yin 01 January 2006 (has links)
女性主義(Feminism) 強調女性受制於男性意識形態的壓迫,力圖瓦解父權文化予以女性的種種社會、文化的不平等設定。聯結女性力量,倡導女性情誼, 建立「姐妹之邦」是女性主義者抗衡男性社會的一種策略,也是她們念茲在茲的「理想國」。見於女性文學創作中,女作家如何書寫女性情誼及建構、想像她們的「姐妹之邦」,在在值得我們考察和研究。本文討論三位中國大陸女作家—林白、鐵凝、王安憶,她們作品中姊妹們的世界,既不同於理論家構想的女性「大同世界」,姊妹之間也未必情深,反而是醜化女性、質疑女性情誼的美好理想。但當我們追蹤她們書寫女性情誼的軌跡,何嘗不是她們追尋自我、 社會認同的血淚史。
論文分成五章。第一章是緒論,介紹研究目的、範圍。第二章討論林白對女性主義理論亦步亦趨的「實踐」,筆下的女性情誼是用來與男性對抗的策略。 第三章是分析鐵凝以女性為中心的家族情仇小說,她筆下的女性之間親情倫理關係,她們既是相濡以沫的親人,又是怨恨交織的仇敵。第四章是討論王安憶小說中的「姊妹情誼」。她一方面讚美、追憶女友間真摯情誼,另方面描寫女性情誼的虛偽與脆弱。第五章是結論,從女性主義文學評論角度,考察三位女作家敘述的女性情誼,使我們思考理論家的學說與作家寫作之間的呼應與差異。
|
17 |
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年代香港都市小說硏究WONG, Ching 10 October 2002 (has links)
一九五0至一九七0年代是香港都市發展的重要時期。本文探討這段時期小說在都市發展、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影響下的特點‧在都市的現代化和工業化之下,除了都市的繁榮外,都市中傳媒事業的蓬勃為文學提供了有利的因素。 儘管也有人批評香港的文學空間過於依賴大眾文化,然而香港作家卻有他們的 適應力,把這種局限轉變為小說的特點。這些是本文探討的問題。另外,香港作家對西方現代主義的吸納在閱讀和表現都市方面開拓了新的角度和方法。七0年代本土意識的萌芽和成長,使作家關懷本土, 以新的角度閱讀都市,並通 過寫作表達對都市的認同和建立以都市為主的主體意識。都市發展、現代主義和本土意識,三者相互影響,而不同的作家有各自獨特的角度和觀察。本文選取不同時期的幾位作家,包括李維陵、劉以鬯、崑南、西西和也斯為例,具體分析他們對都市不同的閱讀和表述。
|
18 |
從童話功能考察金庸武俠小說的敘事特色LAU, Chun To 01 September 2000 (has links)
金庸武俠小說崛起於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旋即引起追讀熱潮。時至今日,它在海內外的學術界、傳播媒介依然享有巨大的號召力,秘密是甚麼呢?
金庸小說作為一種敘事文學,小說本身的敘事手法必然是很值得探討的課題。這篇論文就是從情節和人物的安排入手,研究金庸小說的敘事特色。
分析工具是俄國文學理論家普羅普(Vladimir Propp)的「童話功能」。他在《民間故事形態學》(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中,用一百個俄國童話作例子,證明俄國童話的內容儘管變化多端,但都是由三十一個功能按固定次序排列而成。此外,圍繞七組不同的功能,他又發現了七組人物。本文選取了金庸的八部長篇小說作研究對象,用普羅普的方法研究金庸小說的敘事特色。
論文分四個部分。第一章是緒論篇:先劃定研究的範圍,再探討武俠小說和童話的關係,然後概述普羅普的理論和學界對它的評價。第二章是應用篇:參照普羅普的理論,為八部小說勾勒可供比較的功能序列,並把主要的角色分成七類人物。第三章 是分析篇:分析功能的排列方式,並統計功能的出現次數,從而找出小說情節的基本結構和獨特趣味;另外,就上一章的人物分類,闡釋七種人物的異同。第四章是結論篇:最後就以上分析總結金庸小說的敘事手法,初步探討它吸引大量讀者的某些原因。
本論文希望排除個人的價值趣味和作品以外的社會因素,踏實、客觀地透視金庸小說的敘事特色,期望能成為金學研究的有機部分。
|
19 |
香港文學的上海因緣 (1930-1960)LO, Ka Yan 01 January 2005 (has links)
香港文學是學者近年的研究重點,而隨著香港與上海的「雙城」概念在近 年受到學者的關注,將香港文學跟上海文學作出比較的文章也不少,卻鮮有人 研究香港文學跟上海文學之間的關係。事實上,香港與上海從五四以來就有頗密切的接觸,上海的新文學很容易傳到香港去,並對香港文壇產生影響。尤其 在1949 年後,大量人口從內地遷進香港,上海的文化人才更加直接流入香港,並嘗試在香港繼續發展於內地時的文學工作,包括文學創作、報章和雜誌的編輯工作等。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擁有文學發展相對上有利的條件,尤其在比較自由、穩定的政治環境底下,可以容納任何政治背景和立場的文人。因此,不同背景的上海作家來港後,都有機會發展他們的文學工作,甚至為香港帶來有別於五四主流的文學風格和看法。不過,對於上海作家來說,香港跟上海始終是兩個不同的城市,他們帶著各自的經歷和期望到來,必須面對來港後各方面的轉變。他們對都市的看法、對香港的感受,都一一表現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 本文在眾多上海作家裡集中於葉靈鳳、劉以鬯、馬朗和徐訏這四位在香港文學史中成就最為顯著的作家,研究他們的文學歷程、文學作品和報章、雜誌等編輯工作,以了解香港對他們的文學生涯有何影響,他們又如何在香港延續他們在上海時所作的文學工作。
|
20 |
韋應物詩歌研究TSE, Wai Kuen, Christina 01 January 2006 (has links)
唐代詩人韋應物雖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但歷來對他的研究卻一直欠全面。近年有關韋應物其人其詩的專論漸多,但部份論者囿於傳統分期之說,以至討論有所偏頗;亦有論者側重於詩人某些特質,或因循白居易「頗近興諷」 之論,強調詩人的諷喻詩;或從「王孟韋柳」淡雅之說,獨論詩人的閑適詩, 雖時有高見,然既未能綜合各類詩來分析、討論,又未與其生平、思想、性格配合來互相闡發。詩人今存詩五百餘首,數量甚多,實難以一言以蔽之。今人林水檺以「相當複雜」來形容韋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可謂非常有見地。本文關注韋應物不同風格的詩作之間的關係,希望經梳理後對他的創作歷程和詩風特徵作一全面的探討。
韋應物詩的內容風格雖然多樣化,但主題顯明突出,本文分析有三種;第一種針對時局而生興諷,詩人着眼現實,表現出激越的情緒。第二種往事追憶, 詩人通過不斷的精神回溯,試圖為苦悶的現實尋找出路。第三種居官如隱,詩人兼容身處的繁囂塵網與內心的清靜幽境為一體。以上三種主題發展出三類揉合韋應物獨特性情和生活經驗的詩歌作品:興諷詩、追憶詩和吏隱詩。本文將探討主題、作品和詩人的關係,希望研究出推動詩人用詩來興諷、追憶和兼容身心為一所的力量。
本文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韋應物研究概況、研究動機和方法;第二章:韋應物生平略述;第三章:興諷詩分析。第四章:追憶詩分析,此章分為兩節,第一節討論詩人追憶開元盛世並且力求擺脫現實困逼的追憶作品;第二節探討詩人無特定追憶對象但反映長期處於不滿和苦悶狀態的追憶作品。第五章:吏隱詩――詩人對仕宦的態度和天性澹泊融合的結果。第六章:總結。
|
Page generated in 0.04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