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鄭成功的民族學研究 / On Koxinga: An Ethnonlogical Study

從政治-歷史的角度來看,鄭成功具有已進入世界體系的歷史身份;由現代「民族國」的歷史角度來看,鄭成功本身即有豐富的「史實面向」──初為日本人、長為中國人、死為台灣人──從史實面向出發,和台灣曾受到中國、日本統治的歷史過程相疊合,鄭成功受到不間斷、而且相對不同的歷史解釋;這些不同的解釋,也造成鄭成功這個概念的多元性。而被政權所引以鞏固自身統治正當性,或者被政權引為統治者精神象徵的,我們稱呼這種概念為「鄭成功的意識型態」。鄭成功的意識型態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詮釋,分別表現為,一、海寇──為民之戒、為國之賊;二、忠節──危身奉上、難危莫奪;三、武士──武勇壯烈、南海雄飛;四、孤忠──反清復明、建國復國。也因為這些詮釋是做為「鞏固政權的意識型態」,因此,在台灣主體性彰顯的今天,受到來自兩方面的攻擊:一方面是政治實務上的經台無功;另一方面是政治目標上的反清復明。

  本論文認為,我們應該正面接受鄭成功這個概念做為意識型態的事實,然而不應以「因為受政治影響而形塑出的鄭成功概念」做為對鄭成功負面評價的理由。我們應由民間社會的角度出發,對鄭成功概念進行整體的分析。以民間社會概念來與政權意識型態對立,從民間社會的概念中理出政治的影響,是本論文提出的分析策略。

  那麼,如何彰顯民間社會的力量呢?我們提出和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以及開台聖王信仰這兩者來進行對比分析。在討論了和鄭成功傳說之後,我們從中分離出了台灣型和中國型的差別,並且認為台灣型的鄭成功傳說才代表了鄭成功概念的進一步發展──神奇的、靈驗的、故事性強的傳說,這是鄭成功從史冊中步入常民生活的重要發展。從傳說走向信仰的過程中,我們比較了關公、岳飛、鄭成功這三位歷史人物,進一步發現,相較於其他兩個人物,「表面性」的政治力涉入在鄭成功的身上較為不明顯,我們認為,在「感念開台之功」(民間式的)和「因其忠烈報國」(政治式的)這兩個崇敬原因裏頭,至少在信仰初期,似乎前者的成份較強。

  接下來,在開台聖王信仰的分析中,本論文從時間的縱切和地理的分佈上,全貌性地追索現今開台聖王廟的分佈與發展。我們認為,開台聖王信仰的地理分佈,其各自的獨立性相當高,從不同系統的移民來看,在沒有個別廟的單點調查之前,也不宜推論信奉開台聖王的人多屬何種系統。同時,更不宜把「歷史事實」理所當然的放到開台聖王信仰的脈絡中加以申論。此外,我們也提出,開台聖王信仰的歷史分期,與對鄭成功的歷史評價,這兩者應該合在一起看。開台聖王信仰在台灣的成立,受到政治力介入的痕跡相當清楚。「信者的比附」(到底我拜的神是誰?)受到政治力的影響,使得新建和改奉的廟,「祀神選項」趨於固定。從台灣開台聖王信仰本身的源起來看、沒有堅實的證據可以指出,信仰中所奉的主神「就是」/「不是」鄭成功。因此,我們在這一點仍要存疑。但是,毫無疑問地,「現在」我們所指的開台聖王「就是」鄭成功,原因很清楚,是政治運作的結果。是政治力打造了現在三位一體的「鄭成功」=「國姓/國聖爺」=「開台/開山聖王」概念。

  最後,我們認為,從政治-歷史、傳說、信仰這三個角度分別觀察,現在的鄭成功概念就是在這三個面向不斷地纏繞迴旋、互相影響之下造成的,政治-歷史對鄭成功概念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傳說為政治-歷史的解釋以及信仰的生成帶來大量素材;信仰生成新的傳說,也塑造了在民間社會中鄭成功的正面形象,這種形象使得政治-歷史解釋更為便利。分析了諸般糾纏的概念之後,我們認為,如果鄭成功概念的分析,對當代台灣意識的重構,及台灣主體性的建立能有所貢獻的話,那麼,我們的貢獻應該在於提醒:作為一種概念、一種意識型態的「鄭成功」,不宜落入國族主義泥淖的討論與批評;應從台灣的民間社會性格出發,以開放的、面向海洋的觀點,全面性地理解鄭成功概念的全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7259009
Creators周士煌, Chou, Shih Hua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