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透過國民黨經營的《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解構戰後所形成的「臺灣光復」論述。之所以選擇《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主要是因為《中央日報》代表國民黨的意見與觀念,同時,「臺灣光復節」特刊的內容,相當程度集中了國民黨的「臺灣光復」論述。雖然,「臺灣光復節」特刊正式出現是在1952年,但在1949年「臺灣光復節」當日的內容中,本質上已開始呈顯「臺灣光復」論述的內容,因此在研究時間的範圍上,向前稍微延伸。
所謂的「臺灣光復」論述本質上屬於國民黨「官定意識形態」,同時亦代表國民黨的臺灣史論述。其內容主要以「歷史論述」與「治臺政績論述」為主,經過本文的分析合佔篇幅的80%。
「歷史論述」包含「中國與臺灣的歷史關係」論述,以及「國民革命與臺灣」論述,兩者皆強調中國與臺灣、國民黨與臺灣的歷史關係,其目的在於建構臺灣人對於中國乃至於國民黨的認同意識。「治臺政績論述」包含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的各種建設成就的論述,包含「地方自治」、「土地改革」,以及「經濟發展」等,其目的在於強化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正當性。
若就「臺灣光復」論述的特性而言,在「歷史論述」方面,刻意選取各種能夠建構中國與臺灣、國民黨與臺灣歷史關係的歷史事件、人物等素材。而在「治臺政績論述」方面,刻意忽視、貶抑日治時期的各項建設成就,轉而強調國民黨在臺灣的各種建設成就。不論何種論述,都隱含著一種「恩義」關係,諸如由於「經過中國軍民八年浴血犧牲,以及蔣總統在開羅會議的堅持,才使得臺灣能夠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懷抱。」,以及「戰後臺灣的地方自治、土地改革,經濟成就等,都是國民黨政府施政的成績,皆是日據時期所沒有的成就。」等等論述。而這些論述的目的,皆在於促使臺灣人相信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有其正當性。
而這些強調國民黨對於臺灣人的「恩惠」,在透過《中央日報》這類黨營媒體,以及戰後在黨國戒嚴體制底下所形成的「言論一言堂」環境底下,不斷持續放送。甚至透過歷史教科書、各式各樣的圖書出版品等,散播這類的「臺灣光復」論述。
即便在1987年解嚴以後,「臺灣光復」論述所代表的國民黨臺灣史論述仍然佔有強勢的地位。國民黨的臺灣史論述在解嚴以後的李登輝執政時期,隨著「臺灣意識」的發展,已不可迴避「二二八事件」的重返公共論述場域的問題,而「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出現,反映了國民黨政府史觀的轉變。不過,即便「二二八事件」議題能夠重新公開討論,以及「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出現,亦不能代表「臺灣意識」已經完全取代「中國意識」在各個層面的地位。例如2000年以後,馬英九所代表的國民黨臺灣史論述,雖然有些所謂的「本土」化,諸如不避諱談論「二二八事件」與「兩蔣功過」,但仍導向有利於國民黨的政治解釋,論述的本質上仍然不脫解嚴前的「臺灣光復」論述內容。
總之,經由本文的研究,可以得知,在戰後黨國戒嚴體制底下,經過國民黨刻意建構的「臺灣光復」論述,不僅長時期支配大多數臺灣人對於臺灣歷史的認知,至今仍然在「歷史解釋權」、「歷史記憶」的爭奪戰中,佔有一席之地。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1530101 |
Creators | 朱彥碩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