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報紙企業化發展之研究(1949-1992) : 以中央日報.聯合報為例洪慈璘, HONG, C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近代報紙萌芽始於清末外人的在華辦報,雖然外人也將企業化經營手法帶進中國,但當時國人為與清廷抗爭,辦報多注重言論,而忽略報紙經營的重要性。民國以後,絕大多數報紙仍停留在個人辦報時代,至北伐後,企業化經營理念才普為報人接受,但因戰禍連綿,報紙推行企業化的成效難免受挫。遷台後,由於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教育普及,為報業提供絕佳的發展環境。而各報亦厲行企業化以求生存,所以企業化對台灣報紙而言,是一不爭的事實,也是遷台後我國報業的最大特色。
有關台灣報紙新聞內容之研究論文為數不少,但對其企業化經營過程之論著卻付諸闕如。因此,本文試以國內二大報紙--中央日報及聯合報為例,來對台灣報紙企業化經營過程作一探討,並運用政府出版品發表的統計資料,以印證四十年來報業成長與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篳路藍縷的早期,用以凸顯台灣報紙從無到有的發展情形。第二章機器設備的更新,試以社址的闢建、印刷設備的現代化,及報業自動化的嘗試三方面來看報紙的發展。第三章發行的推廣,對於報社本身的努力及時代背景的助力均有所探討。第四章廣告的發展,以報紙廣告發展與各時期經濟成長有著密切關係,乃分從四?、五?、六?、七?年代來談報紙廣告的成長。第五章報系的發展,則由人事制度、社會服務、多角化經營,以及報業發展與國家現代化等四方面來作說明。
本研究發現,四十年來台灣在社會、經濟、政治方面的長足進步,是促使報業成長的客觀因素,而報社本身在設備、發行和廣告上的力求改進,則是一值得肯定的事實。不過,歷經四十年的發展,台灣報紙的發行量和廣告量已明顯集中於少數報紙,而發行、廣告特佳的報紙又極力擴大事業範圍,使報系規模的發展大小不一。此外,報業間的激烈競爭,使報紙內容難免以迎合讀者低級趣味為取向,且部分報人對新聞道德及報導原則的不再堅持,均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實亟待改進。
|
2 |
中央日報、「人民日報」在中美斷交前後所塑造之美國形象比較分析許永耀, XU, YONG-Y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美國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影響中國至深。故中美斷交所帶來之
影響,遠較「釣魚台事件」及「退出聯合國」來得深且廣。本論文特選定美國作為研
究對象,布望探討中美斷交前後,中央日報及「人民日報」所塑造的美國形象為何,
是否會因這件事而有所改變。
本論文共約三萬字,有下列五章:
第一章:緒論 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目的。
第二章:文獻探討 分別探討形象的理論與研究,以及美國形象的研究等兩方面的文
獻,說明研究假設並名詞界定。
第三章:研究方法 說明內容分析法之應用、本論文之抽樣過程、測量類目之釐定與
分析單元、信度。
第四章:資料分析與研究發現。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
3 |
中央聯合兩報在新聞報導中所塑造的韓國映像陳永綽, Chen, Yong-Ch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內容分析法的應用
第二節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三節假設
第四節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央」、「聯合」兩報所報導韓國新聞之量的統計與分析
第一節「中央日報」所報導韓國新聞之量的統計與分析
第二節「聯合報」所報導韓國新聞之量的統計與分析
第三節「中央」、「聯合」兩報報導韓國新聞之比較
第三章「中央日報」與「聯合報」所塑造的韓國映像
第一節韓國與我國一樣是個面臨共黨威脅的國家,擁有戰鬥力強的軍隊
第二節韓國是個與我國異常友好,堅決反共約國家是個負責而崇尚法治,實行政黨政治的國家。
第三節韓國是個亞洲經建成就優異的國家,力謀平衡經濟及擴大輸出
第四節韓國是個籃球運動發達,球技精湛,體能旺盛的國家。
第五節韓國是個與我國文化交流頻繁,友誼深厚及音樂舞蹈素養高的國家。
第六節韓國是個受到天災病亂侵擾時,接受我國救災援助的友邦。
第四章「中央日報」與「聯合報」塑造韓國映像所出現之技巧
第一節報紙塑造映像的技巧
第二節「中央」、「聯合」兩報塑造韓國映像所出現的技巧介紹。
第三節「中央」、「聯合」兩報塑造映像之技巧
第五章結論
主要參考書目
|
4 |
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新聞寫作之式之研究蕭衡倩, XIAO, HENG-G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分三十年來(民國42年至71年)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新聞寫作的
方式為主,採用內容分析方法,比較三報在不同時間、不同新聞種類上的差異,以及
各報本身的新聞寫作方式在三十年來的演變。本文將三十年分為三階段:民國42年
至51年;52年61年;62年至71年。又將新聞寫作的方式分六種:可追溯來
源的報導;不能追溯來源的報導;可追溯來源的推論;不能追溯來源的推論;可追溯
來源的判斷;不能追溯來源的判斷。並將新聞內容分成十二類:政治軍事、財經、災
禍、人情趣味、體育、文教、犯罪、科學、社會問題、社交新聞、公共事業以及交通
。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分為問題的陳述、研究目的以及論文組織三節。
第二章、文獻探討,分為有關消息來源及有關陳述方式兩節,並提出研究問題。
第三章、研究方法,分為研究對象、抽樣、分析方法、信度分析及統計方法五節。
第四章、資料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
5 |
報紙新聞寫作方式之分析蕭衡倩, Xiao, Heng-Q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分三十年來(民國42年至71年)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新聞寫作的
方式為主,採用內容分析方法,比較三報在不同時間、不同新聞種類上的差異,以及
各報本身的新聞寫作方式在三十年來的演變。本文將三十年分為三階段:民國42年
至51年;52年61年;62年至71年。又將新聞寫作的方式分六種:可追溯來
源的報導;不能追溯來源的報導;可追溯來源的推論;不能追溯來源的推論;可追溯
來源的判斷;不能追溯來源的判斷。並將新聞內容分成十二類:政治軍事、財經、災
禍、人情趣味、體育、文教、犯罪、科學、社會問題、社交新聞、公共事業以及交通
。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分為問題的陳述、研究目的以及論文組織三節。
第二章、文獻探討,分為有關消息來源及有關陳述方式兩節,並提出研究問題。
第三章、研究方法,分為研究對象、抽樣、分析方法、信度分析及統計方法五節。
第四章、資料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
6 |
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內容分析(一九六0 一九八二)熊傳慧, XIONG, F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一冊,預計約四萬字。計分五章,每章二至四節不等。
研究內容主要由報紙報導的觀點來看某一社會事件--環境問題。報紙是一般人日常
生活重要的消息來源,也負有媒介建構社會現實的任務。近年來國內環境問題日益嚴
重,本研究想從報紙的角色觀察這個問題被報導的情形,進一步瞭解環境問題的演變
與發展。本研究撰擇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與自立晚報四家報紙,以內容分析
的方式,作一九六O到一九八二間的描述與探,並比較這四份立場不同的報紙在報導
這一問題上的差異情形。
|
7 |
報紙中經濟性社論與經濟建設之關聯性研究郭明琪, GUO, MING-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三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已被世界喻為「奇蹟」,這分奇蹟也使我
們的生活水準躋於已開發國家之林,使「福爾摩沙」的稱號名符其實。
傳播媒介的首要功能即在守望、監視環境,使社會中的組成分子能夠迅速、明確地了
解社會的發展。報紙中的社論更負起代表報社本身的立場,就各項事件,發表評析、
探討,以反映民情,發掘問題,堪稱為「報紙中的報紙」,有其不容忽視之處。
本文即以此為旨,期待以內容分析法為工具,了解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及自
立晚報四分報紙中三十年來的經濟性社論與經濟建設在各項論題中的相關性,以顯現
傳播媒介對於經濟發展所能發揮的功能。
|
8 |
我國報紙處理國際新聞之分析研究-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及大華晚報為研究對象廖港民, Liao, Ga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我國報紙國際新聞之來源,第
三節:國際資訊之流通,第四節:傳播媒介之分佈。第二章:第一節:資訊傳播不
平衡現象,第二節:資訊不平衡成因與國際態度之形成,第三節:新聞自由與文化
傳播帝國主義,第四節:道德責任與國家主義之崛起,第五節:傳播權利與世界資
訊新秩序。第三章:國際新聞與守門人。第四章:研究方法,第一節:假設,第二
節:研究設計,第三節:國際新聞與守門人。第四章:研究方法,第一節:假設,
第二節:研究設計,第三節:國際新聞類目及操作定義,第四節:測量單位擬定,
第五節:採樣。第五章:計量與發現。第六章:結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報紙國際新聞量的多寡,採用新聞來源地區,新聞內容,以及
如何採用各大通訊社之電稿,以瞭解我國報紙之國際新聞是否平衡;並提出建議以
求改進。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分析對象包括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及大華晚報;電
信稿包括美聯社、合眾國際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德通社、中央社。
|
9 |
「臺灣光復」論述的建構——以《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1949-1987)為中心的分析朱彥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透過國民黨經營的《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解構戰後所形成的「臺灣光復」論述。之所以選擇《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主要是因為《中央日報》代表國民黨的意見與觀念,同時,「臺灣光復節」特刊的內容,相當程度集中了國民黨的「臺灣光復」論述。雖然,「臺灣光復節」特刊正式出現是在1952年,但在1949年「臺灣光復節」當日的內容中,本質上已開始呈顯「臺灣光復」論述的內容,因此在研究時間的範圍上,向前稍微延伸。
所謂的「臺灣光復」論述本質上屬於國民黨「官定意識形態」,同時亦代表國民黨的臺灣史論述。其內容主要以「歷史論述」與「治臺政績論述」為主,經過本文的分析合佔篇幅的80%。
「歷史論述」包含「中國與臺灣的歷史關係」論述,以及「國民革命與臺灣」論述,兩者皆強調中國與臺灣、國民黨與臺灣的歷史關係,其目的在於建構臺灣人對於中國乃至於國民黨的認同意識。「治臺政績論述」包含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的各種建設成就的論述,包含「地方自治」、「土地改革」,以及「經濟發展」等,其目的在於強化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正當性。
若就「臺灣光復」論述的特性而言,在「歷史論述」方面,刻意選取各種能夠建構中國與臺灣、國民黨與臺灣歷史關係的歷史事件、人物等素材。而在「治臺政績論述」方面,刻意忽視、貶抑日治時期的各項建設成就,轉而強調國民黨在臺灣的各種建設成就。不論何種論述,都隱含著一種「恩義」關係,諸如由於「經過中國軍民八年浴血犧牲,以及蔣總統在開羅會議的堅持,才使得臺灣能夠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懷抱。」,以及「戰後臺灣的地方自治、土地改革,經濟成就等,都是國民黨政府施政的成績,皆是日據時期所沒有的成就。」等等論述。而這些論述的目的,皆在於促使臺灣人相信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有其正當性。
而這些強調國民黨對於臺灣人的「恩惠」,在透過《中央日報》這類黨營媒體,以及戰後在黨國戒嚴體制底下所形成的「言論一言堂」環境底下,不斷持續放送。甚至透過歷史教科書、各式各樣的圖書出版品等,散播這類的「臺灣光復」論述。
即便在1987年解嚴以後,「臺灣光復」論述所代表的國民黨臺灣史論述仍然佔有強勢的地位。國民黨的臺灣史論述在解嚴以後的李登輝執政時期,隨著「臺灣意識」的發展,已不可迴避「二二八事件」的重返公共論述場域的問題,而「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出現,反映了國民黨政府史觀的轉變。不過,即便「二二八事件」議題能夠重新公開討論,以及「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出現,亦不能代表「臺灣意識」已經完全取代「中國意識」在各個層面的地位。例如2000年以後,馬英九所代表的國民黨臺灣史論述,雖然有些所謂的「本土」化,諸如不避諱談論「二二八事件」與「兩蔣功過」,但仍導向有利於國民黨的政治解釋,論述的本質上仍然不脫解嚴前的「臺灣光復」論述內容。
總之,經由本文的研究,可以得知,在戰後黨國戒嚴體制底下,經過國民黨刻意建構的「臺灣光復」論述,不僅長時期支配大多數臺灣人對於臺灣歷史的認知,至今仍然在「歷史解釋權」、「歷史記憶」的爭奪戰中,佔有一席之地。
|
Page generated in 0.0172 seconds